文章

关于“吃西瓜”有哪些考古发现?

发稿时间:2015-06-18 00:00:00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倪方六

  中国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场面,是在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上发现的。从这幅壁画上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墓主人)的生活方式是相当讲究的,食用果品丰盛。

  眼下,随着夏季的来临,西瓜已开始大量上市。炎炎夏日,来一块甜美的西瓜消暑解渴,如今已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中国最早关于西瓜的文字记载始于何时?西瓜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还是“种出西域”?1959年在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西瓜籽”到底是真是假?明代文人解缙所撰“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的“西瓜联”为什么被“附会”到了苏东坡身上……

  辽墓壁画发现迄今最早的“西瓜”距今已近千年

  中国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场面,是在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上发现的。

  1995年秋天,敖汉旗四家子镇闫杖子村农民挖水土保持坑时,偶然挖到了3座古代墓葬。敖汉旗博物馆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汇报,经同意后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好多珍贵文物。令人惊喜的是,在一号墓室的东壁上发现了3只“西瓜”。

  “西瓜”出现在墓主人“宴饮图”中。整个“宴饮图”宽132厘米、高135厘米,画面很热闹:面画上有4个男子,其中墓主人半侧着身,向右端坐于砖砌半浮雕的黑色椅子之上,右臂肘枕于椅背上端,左手按于左膝;身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红色靴子踏在一个红色小方凳上;头戴幞头,面部画面脱落,但可见眉目和长髯……右侧为2名侍者,均穿圆领窄袖长袍,前者戴幞头,身体前躬,双手捧一内盛瓜棱小盏的海棠盘,做恭敬奉献状;后者戴氈帽,双手捧一大方盘,内盛食物。特別显眼的是,在墓主人身前的砖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一竹编式浅盘内放有石榴、桃和枣等水果;另一黑色圆盘内赫然放着3只大西瓜。

  从这幅壁画上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墓主人)的生活方式是相当讲究的,食用果品丰盛。这与《辽史》中所记载的契丹皇家、贵族喜欢用水果佐饮的饮食时尚是吻合的,与今天在正餐结束之后上个“水果拼盘”也颇为相似。

  据考证,此墓筑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六七年(公元1026、1027年)间。也就是说,这3只“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发现最早的3只“西

  870年前南宋礼部尚书洪皓从金国带回西瓜种子

  西瓜在早年属贵族的夏季消费品,那么,普通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西瓜的?这要感谢一位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员。

  洪皓是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深受宋高宗赵构赏识和信任的洪皓临危受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希望求得宋金和平,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但不想却被金人扣留长达十五年之久,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得以回到南宋。

  回来时,洪皓带回了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这事在洪皓撰写的遭扣期间见闻录《松漠纪闻》中有交代:“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从洪皓的记述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西瓜形状、皮色与今天差别不大:“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此后,有关西瓜的说法开始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比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年来处处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诗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诗中的“醉拾西瓜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知,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当时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

  在宋代文人中,最会吃瓜并能吃出道理来的,不少人说是苏东坡。据说苏东坡曾撰一“西瓜联”,上联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下联是:“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然而,这其实是后代好事文人的附会。苏东坡即苏轼,是北宋文学家,西瓜是苏死了四五十年后,才由洪皓带回南宋的,而苏东坡生前的北宋境内并不见种植西瓜的记录。即便有西瓜,也是从辽金地区“进口”的,属名贵稀罕瓜果,并不是苏东坡之辈能吃得到的,更别说经常吃了。实际上,“西瓜联”并非苏东坡的杰作,而应该是明代才智过人的大文人解缙所撰。

  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洪皓去世时,西瓜已在大江南北四处种植。在湖北省恩施市境内,曾发现一块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刻立的“西瓜碑”。从碑记来看,当时西瓜已有四个优良品种:“蒙头蝉儿瓜”、“团西瓜”、“细子瓜(御西瓜)”、“回回瓜”。前三种至刻碑时,已在当地种植了80多年;“回回瓜”是从北方引进的,也种植了30年。

  水田畈村遗址发现的“西瓜籽”本为瓠瓜籽

  对于古人到底是何时吃上西瓜的问题,史学专家和农学专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对“西瓜的身世”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瓜”学派,认为西瓜是中国原生物种,而不是非洲原产;一种是“进口瓜”学派,西瓜原产地在非洲,而非中国。

  “国产瓜”学派,从中国古代传说和古文献中寻找依据。有一神话传说,称西瓜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原名“稀瓜”,后讹传成了“西瓜”;再者,《诗经·豳风》的《七月》一诗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说法。但“稀瓜”和“七月食瓜”中所说“瓜”,是不是现代的西瓜?并无确凿的史籍记载和实物证明。

  到1959年,“国产瓜”的观点获得重磅证据,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原始“西瓜籽”。有关神农氏的“稀瓜”传说,似乎一下子变成事实,不只证明中国是西瓜的原产地,还把中国栽种西瓜的历史提前到了4000年前。

  随后,“西瓜籽”又在汉墓中被考古发现:1976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今贵港市贵城镇境内)西汉墓椁室淤泥中,发现了“西瓜籽”;1980年,在江苏扬州西郊邗江胡场五号西汉墓随葬漆笥中,又发现了“西瓜籽”;在江苏高邮邵家沟东汉墓中,也找到了“西瓜籽”……

  这些“考古发现”,令中国农学界兴奋不已。但这些“考古发掘”随后一一被证明是不可靠的:杭州新石器时代的“西瓜籽”,经鉴定是葫芦或其变种瓠瓜的种籽;广西和江苏发现的“西瓜籽”,实为粉皮冬瓜的瓜籽。

  在事实面前,“进口瓜”学派占了上风,中国西瓜“从国外引进说”观点,重新为国内学术界公认。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最早出现“西瓜”一词

  如果西瓜原产于非洲,那么何时引入中国的?持“进口瓜”观点的学者中间也有分歧,有“汉代说”、“南北朝说”和“五代说”等。

  其中,“五代说”最为广泛,也是主流观点。其依据来自信史。在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中,第一次出现了“西瓜”这一名词。

  《新五代史》的史料出处,是胡峤《陷虏记》中的说法。胡峤是五代后晋华阳(今安徽绩溪县华阳镇)人,契丹会同十年(公元947年),其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萧翰被告发谋反遭杀,胡峤受牵连被契丹扣押了七年,一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才被放回中原。《陷虏记》即记述了他在契丹7年间所见所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胡峤在笔记中,还交代了契丹的西瓜又是从何而来,“破回纥得此种”,即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家政全书》中所说的“种出西域”。而“西瓜”得名,也因为“种出西域”。胡峤还交代了契丹人是怎么栽种西瓜的,其所记的“牛粪覆棚”技术,至今还为内蒙古东北部瓜农所使用。

  “种出西域”一说,似乎没有人怀疑。但对西瓜具体进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到上世纪90年代又冒出了一个新的观点,1991年8月,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到了一只“三彩西瓜”,由此出现了西瓜在唐代传入中国的“唐代新说”。

  陕西历博唐“三彩西瓜”真假仍无定论

  “三彩西瓜”的发现,说明唐代人已吃西瓜了:此“瓜”呈圆形,上端略小,放在一个敞口浅腹盘内,瓜与盘连体。瓜高13。5厘米、径14厘米,盘径23厘米。西瓜顶端的瓜蒂做成一环钮状,瓜皮上以绿釉绘出自然纹理,形象逼真。其文饰和风格,与唐代永泰公主墓所出的唐三彩器物装饰风格相近。

  陕西学者由此推断,“三彩西瓜”的年龄当在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中国古代人吃西瓜的历史,比“五代说”又提前了二三百年。

  “唐代说”一经抛出,便引来质疑。原来,这“三彩西瓜”并不是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1991年8月,西安长乐中路派出所民警将一个“三彩西瓜”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称是案犯倒卖时收缴到的,经馆里专家鉴定是“稀世珍品”。

  据案犯交代,“三彩西瓜”出土于西安东郊田家湾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是当地砖厂基建工地上挖出的。专家听说后,当即驱车前去墓地查看,可惜墓已被推倒,但土坑半壁墓土还存在。

  因为不是正规考古挖出来的,所以不少学者一直怀疑这只“西瓜”有假,伪造嫌疑很大。据说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度将之撤去,现在又当“国宝”展出了。这只“西瓜”到底是真是假,到目前也说法不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