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是一个没有路的国家?

发稿时间:2015-01-08 00:00:00
来源:腾讯文化作者:麦高温

  《多面中国人》一书根据作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以朴实生动、十分口语化且极富现场性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模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文明或者任何别的标准来看,中国都是一个没有路的国家。修路这个工作几乎可以说已经被中国的政府和百姓交托给自然了。我们都知道大自然是极喜欢美的,所以出自它手的路自然和结实、可长期使用关系不大,不过是一种修饰景色的摆设罢了。事实证明,中国并不是从来都没有路,在数个世纪前,确实存在公路连接着这个国家的重要商业都市,它用厚重的石板铺就,不计其数的脚在它上面踢踏,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看出它曾经的光彩。对于人工修建而成的路,大自然并不喜爱,它用风吹,用雨打,让杂草以及野花在大路上生长,致使它逐渐变化,最终与四周的美景合为一体。

  中国的路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别的国家的路所不具有的,就是一条路要是人人都在上面走,就是国家公有的了。没有人会买下一条路,修好后交给国家,以供世人使用。他们的路是这样形成的:从某地到某地,人们会发现一个距离是最近的,然后人人都走,他们披荆斩棘,最终把这条路走了出来。要是这条路从某户人家的地里穿过去,那么无论是地的主人,还是过路的行人都会认为这段路和这个农民在权限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中国的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整体上可以分为“大路”“小路”。而这个国家庞大的交通网,是由小路作为主体的。不计其数的村落被这种简陋而且弯弯曲曲的小路连在一起。它们有的时候因为穿过的田地非常贫乏,不宜耕种而有几码宽,有时又因为田地肥沃,只有一到一点五尺。

  要是你想真正体验到这种田间小路的坏处,不妨选个雨天走上一次。雨从天空中滑落,一刻不曾停息,在一片稻田之间,小路弯弯曲曲地爬过,田里的稻子不堪雨水的重负,雅致地向路的一侧弯下身子。这条仅达一英寸宽的小路,就是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想安全无虞地穿过去也要有一身不错的平衡功夫,否则很难能不掉到水田里。但是现在因为雨水将小路变得又湿又滑,行路变得更困难了,看起来就像是在沼泽里行走。为了在软烂的污泥中穿行,你不得不把鞋和袜子脱掉。这些大多是自然造就的路,通常极其曲折,比如,原本一个小村子,看起来不过一英里远,可是沿着这样的道儿走,你不得不多走半英里。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国人倒挺喜欢,因为契合了中国人的个性:无论什么时候,都选一种委婉、曲折的路到达目的地,绝不走直线。除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相信,一条路直直地通到村子里,会为村子带来巨大的危险,因为那会引来恶鬼。而弯弯曲曲的路会给鬼怪们带来困扰,它们为了避免迷路,所以不走这样的路。

  上面这些个特点是中国所有小路的共同点。英国那些构成美丽景致的事物,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大都看不见。例如春天青翠的草地、攀爬在山楂树上的鲜花,夏天迷人的葡藤以及各式的野花、牵牛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国家太穷,任何资源都不能浪费,把一部分土地用于让环境更加雅致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那些能够生长粮食的土地,只有最贫瘠的角落才能划出少许的边角供人们行走。中国和英国的差距,从这一方面来看,前者比后者落后怕有数百年,这也导致了中国人的愚昧和迷信,在社会各层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几乎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了。要是你跟一个中国人说,英国人和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脑袋都是长在脖子上的,你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滑稽。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中国人才有智慧和思想,除了中国,别的国家都是未开化的,这种观点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他对于你所说的话非常震惊。毋庸置疑,中国人落后的思想和他们那闭塞的交通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没有畅通的交通环境,如何与外界交流?缺少交流他们就会对外界盲目排斥,把自己关在高墙之内、铁笼之中。一个这样的国家,自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明。中国糟糕的交通状况以及对外界的排斥一直拖着中国朝着世界奔走的脚步。

  除了这些小路,中国人还有他们所谓的“大路”。人们称其为大路不是因为它们被修建得如何,而是因为它们是交通枢纽,长年有不计其数的人在上面穿行。只有到达了这个标准,中国人才称之为大路。其他的路在命名上倒颇符合实际情况,像“大骗子”“大失败者”以及别的更糟糕的名字。为它们命名的人就是经常使用这条路的人,具体起什么名字要看人们当时的心情。大路是依托着繁忙的交通而存在的,或者是连接着不同的省,或者是连着盛产某些东西的市。由于中国的修路工都是一些肩扛手抬的劳苦大众,而不是那些拿着指南针的技术人员,所以为了省力气,自然要选最近的距离修路。就是前面有座山,他们也要直接铺过去,而不是绕过去,就这样,中国的这些大路与古罗马的路都有了笔直这一特点。

  我会尽我所能对这么一条长两千多英里的大路进行描绘,它从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北京一直南下,直到西南地区的广州,这确实是一条大路,至少从某些方面来看是这样。在我为某些读者讲解这条路的时候,他们立刻问我:“那条路在哪里呢?”我朝他们脚下一指:“你们正踩着的这条路就是。”说完,我又朝远方的行人指指,跟他们说,那些人就是这条路上的行者。光裸的道路以及不曾断流的行人就是我们正走在那条大路上的唯一明证。这条宽四英尺的大路由于地面是由岩石铺就的,所以非常结实。不过在这条路上行走,我是产生不了丝毫与艺术相关的情绪的。一直往前,在路的两边紧挨着的就是农人的田地,中间不曾有任何围栏或者其他的遮挡物。我们沿着小山丘慢慢往前走,一路上都在期望可以见到真真正正的大路,可是一直都没见到。在我们脚下的是三四英尺的石头小道,道的两边就是水田,会这样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中国原本就没有真正的大路。我们一路行走,慢慢地遇到了一个小村落,村子里高大的树木伸展着浓密的枝条,一直伸到道路上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佳的休息地。一路上有很多这样的休息地,美丽的小村落大概一英里就会出现一个。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一番,让满身的疲意消散开,对于路上的行人以及担着货物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了。靠近大路的人家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商机,他们把自己的房子变成小馆子,为行人们提供一些“快餐”,例如又香又甜的红薯,热腾腾的米饭。这种小馆子里通常摆着几张小桌子,为了吸引顾客,桌子上还有一堆花生以及摞好的碗筷。

  我们尝试了一次这里的户外午餐。拿起筷子,并用手跟老板比了个碗的形状,老板什么也没说,在盆里盛了一碗米饭就递给我了。盛着米饭的盆就放在锅里,为了防止米饭变凉,锅里的水一直开着。桌子上还有各式小菜,像腌黄瓜、豆腐以及红萝卜泡菜。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吃什么都行,我们就这些小菜,挥舞着筷子往嘴里填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味道的米饭。饭后,我们一边闲聊,一边吃花生。整顿饭满打满算也就六个铜板,而且因为这是户外小店,所以不用付小费。

  我们现在休息的这个地方看起来非常不错,很值得欣赏一番。高大的榕树向天空伸展的枝条,一直铺到路上。我们能够不受阳光的炙烤,要感谢它那密实的枝叶。太阳的金色丝线穿过叶子在路面上投出点点金灿灿的光斑。除了美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儿可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这条路每天川流不息,在上面走过的那些人总是带着痛苦的神情,一脸的哀伤。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路都是一件最枯燥乏味的事,全人类都在这件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耐心。人们在我们面前走过去,他们就像是一幕幕更替的风景画,有做小买卖的,有小贩,还有因为和太阳过度亲密而肤色发红的庄稼汉,各种各样的人。那些农民因为长年在田间地头拿着锄头劳作,所以在步履上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望即知。官差也是路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带着官帽,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正行进在送紧急公文的路上,目的地是一座二十英里外的城市。在路人中还能看到学者,他们也非常好认:一身破破烂烂的长褂子,一双补得不能再补的鞋,以及一身书生气。■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