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正在为世界所接受,这是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交流互动的反映之一。
“如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原来是我们拼命地想向外”送“,现在是不少外国出版商已经从悄悄的到公开的大量‘收购’中国作家们和他们的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这样说。
作家张炜的作品,现在已经有数家外国出版社或出版商找到他,将他的二十多本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准备出版。像余华、刘震云、贾平凹等也是频频被关注和“收拾”了。毕飞宇的《推拿》被企鹅出版社推出英文版。去年以来,何建明已经有4部报告文学作品《国家》和《红墙警卫》、《生命第一》、《江边中国》等分别被翻译出去。
据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李朝全统计,国外近年来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关注有逐年增长趋势。亚马逊中国今年一举买下10部中国文学作品版权。
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第一次有中国作家直接在展会现场与读者观众直接交流互动。国家外文局直属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仅前三天的版权输出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量,最终的输出量接近500项。这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版权大幅输出成为今年中国图书版权输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心越来越多
世界对中国文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何建明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越来越强大后,国际社会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通过新闻宣传和经济指标是一种认识中国的途径,但一般外国人更希望看到真切的中国人的生活与现实状态,而文学是最能直接与细致地了解观察人的情感、生活等真实面。所以那些想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外国出版商有了大大的市场,这是经济驱动力在作用。其次,莫言获奖后证明中国文学水准不差,这是外国读者的一个兴奋点,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并从中获益。其三是文学同行在起作用,近年文学间的相互交流和各种图书展会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与接触,因此这三种情况使得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更加顺当了。
参加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作家贾平凹说:“一个国家如果强大以后,全世界才能关注你,关注你各方面的情况:你的政治、局势、文化,他同时都在关心。这些年,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心也是越来越多。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张北征女士很有感触:“往常,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基本上集中在语言教科类、传统医学类以及气功养生这些方面。外国客户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但自从莫言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今年的书展上我感觉中国文学版权输出这块增加得比较明显。波兰和阿尔巴尼亚的出版商上来就直接说要我们中国的小说,文学类的。所以我想这些变化,很有可能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所带来的效应。”
文学走出去仍面临现实问题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还很长,现在仅仅是开始有了一些好现象。何建明认为:目前的量还不够多,外国出版商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对作家还处在一知半解、闭着眼摸大象,并不很准确和科学,只围着几个少数的著名作家,这是很不够的。环节主要出在一方面他们依然不太了解中国的情况,二是翻译的作品市场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与我们国内的出版行业或像作家协会这样的文学机构直接联系的比较少。
语言仍然是隔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鸿沟。贾平凹说,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步伐中,仍然面临一些尴尬的现实问题:比如翻译的问题,比如文化思维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
不过正如德国读者佛尔斯特所说的,“只要有兴趣深入了解,就没有跨越不过的文化鸿沟”。随着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逐渐深入,未来这些瓶颈都将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何建明指出,还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出版商与出版商之间的交流是最合适的。作家与出版商之间的直接交流也十分需要。
据李朝全介绍,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中德、中英、中法、中美、中俄、中澳、中日韩等中外文学论坛,进行中外作家的交流互动,促进相互了解;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汉学家会议,促进汉学家了解中国作家作品;举办国际写作营,让中外作家切磋创作。《人民文学》杂志出版了英文版杂志《路灯》,由在中国的外国人翻译中国文学。
为解决文学翻译的难题,今年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外文局联合举办了“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旨在激发国内外创作翻译力量对介绍中国文学的兴趣,以高质量的译作,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
今年的第3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借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平台,举办了多场作家交流活动,使土耳其读者近距离了解了中国当代作家风貌和文学精品,推动中国文学和作家走向世界。
中国作家充满自信
如今中国作家对中国文学充满自信。贾平凹说:“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是好的,但是现在大量好作品没有被介绍出去,如果真的走出去了,我们的作品不逊于人家。”他表示:“走出去不是一定要投其所好。我觉得,首先把自己东西写好。它能吸引人家,人家就来;吸引不了,暂时不来,以后来吧。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总有人发现你的好作品,然后慢慢扩大影响。”
何建明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充满信心。但他认为,不过也不要急于求成。文学不是宣传品,文学靠“输送”完不成任务,文学是靠人们阅读之后的体会才真正被接受的。我想文学出去的道路也应当是慢慢地走,才能走得比较好。否则就违背了文学本身。
刘震云表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作家和作品走向世界。“中国不缺少好的作家,要说缺少的就是世界对中国作家的认知。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学会逐步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莫言的获奖说明,中国本土作家也有资格、有实力获此殊荣,而且,中国够这种资格的作家远不止莫言一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正在为世界所接受,所欣赏。把近年获诺奖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中国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加以比较,我以为我们的并不太差,分量也不轻,在文学理念上也并不落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它是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交流互动的反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