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民众的社会福利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议题,这其中,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和分配公平更是作为热点中的热点存在。20年前,中央曾经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这样的目标,到了本次两会,这一目标终于得以落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教育经费将占GDP的4%,支出将会超过2万亿元。可以预见,在经济增长9.2%的大背景下,教育财政支出所占G D P比重的上扬,必将为全国公共教育系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是值得赞赏和令人欣慰的一个好消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上加大投入,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而言,实属事半功倍之举。不过,全国教育系统经费短缺问题,却仅仅属于一种总体描述,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的是具体的诊断。包括经费在内的教育资源不足情况,就横向比较而言,偏远地区的、农村的要比中心地区的、城市的学校严峻得多;就纵向比较而言,在各阶段的教育机构中,中小学校资源短缺要比高等教育机构更为常见。可以说,这两个向度的分配不均,构成了目前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主要内容。
在昨日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发言称:“过去10年中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希望小学很多已经空置”。如果考虑近年来实行的村校合并政策,以及城市化率高速增长的背景,从55万降到26万这样一组数据所折射的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还不至于太让人悲观。不过,抛开简单的数据对比,仅从具体现象说开,农村的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资源不断涌向城市的今天,很多农村的学校,连基本的硬件水平都无法提供,更不用谈频繁曝光的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这样的现状显然拖延了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指出的: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低,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导致农民的儿子只能继续当农民。更需要指出的是,社会阶层固定化,乃至形成了职业世袭化的情形,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常常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而另一方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校所占据的资源往往远远高于一些中小学校。这种比例上的严重失衡,并不是简单的高校较之中小学规模大、重要性更强所可以解释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高校的博弈能力大大超出一般的中小学校,这不仅体现着高校的级别更高,比如985高校校长多为副部级,还体现在高校几乎全部处在大中型城市,影响政府的决策能力更强。这就造成了一些高校大量占据资源,巨额经费刺激了挥霍浪费。
无论是农村对于城市,还是中小学对于高校的资源争夺劣势,处在农村的中小学可谓占尽了双重弊端。如何在资源的分配上尽可能地保障农村中小学应有的比例,实际上处于教育分配问题的核心层面。厉以宁在发言中曾这样建议,在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贫困学生的直接补贴应该做起来,同时,还要创办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向农村的孩子打开垂直流通的渠道。
这样的建言显然非常及时和重要,但类似这样的补贴肯定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还在于,政府在财政以及其他指标性资源上,需要出台一个制度性的政策集群,从根本上对农村教育做出倾斜。面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日渐贫瘠,如果继续依靠利益博弈来进行资源分配,那么留给弱者的后果将是越发羸弱,而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上下流通渠道的阻塞,可能引发的将是社会稳定的丧失。
因此,在教育财政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更严峻的问题应该是资源的分配问题。面对农村中小学师生失落的眼神,我们不仅无法视而不见,更应拿出切实的行动在分配制度上向他们做出倾斜。这不仅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