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宁陕15年免费教育是一个有关良心的时代命题

发稿时间:2011-09-28 00:00:00
来源:红网作者:盟初

  陕西省宁陕县在今秋做出惊人之举———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为此每年要投入近40%的地方财政收入。(《济南时报》9月27日)

  用报道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最为形象,“县城最繁华的商场也就相当于济南的一个社区超市”。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完成了所有贫困地区包括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没有或不可能完成的壮举。这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也意味着这是一笔面向未来的投资。

  因为免费教育,宁陕吸引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路媒体记者,许多地方也前来取经。许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宁陕的免费教育能否在全国广泛复制?其实在我看来,宁陕免费教育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也无经可取,简直可以用笨和土来形容,无非就是加大教育投入,为此不惜代价。与其说宁陕15年免费教育是一种制度冲突或是一场改革,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良心的时代命题。两件事不得不提。其一,宁陕免费教育是从一罐咸菜开始的。2007年的一天,县委书记陈伦宝在下乡途中遇到一群在寄宿制初中上学的学生,并对一名学生捧着的玻璃罐产生好奇,打开一看全是腌制的咸菜。这名学生说:“一周就靠这罐咸菜下饭。”正是因为一罐咸菜的触动,宁陕的主政者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教育改革上,最终实现15年免费教育。二是几年前的一个雨季,宁陕小学所在的位置出现山体滑坡,县里考虑迁建小学但苦于没有资金,宁陕县将县直部门的办公楼卖给商铺,用筹集来的资金将宁陕小学迁建到安全地带。

  什么都可以创造,唯有良心不可以,什么都可以复制,唯有良心不可以。改革开放30多年,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开放,成功经验不断被创造的过程。但是我们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而良心,尤其是一些为官者的良心,却在一定程度丢失了。在教育支出仅占GDP4%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拿出40%的财政收入投入教育,而不是拿这些钱去招商引资,这是何等的荒唐与可笑?一个的地方的主政者,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把地方政府做大做强,不花心思搞几个重点项目以博取政治资本,而是整天关心孩子们是否吃好穿暧,学校是否安全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当前的政绩评价体系下,政治生命差不多也算是到头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体制性缺心眼”,它丝毫不理会权力的品质和人性的美好,而只在意权力的行使能否带来直接可观的利益。它太现实太坚硬,缺乏细腻柔软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发展为什么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当我们困惑,为什么偏偏是宁陕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能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时候,先得问问,现在还有几个地方的主政者可以被小学生的一罐咸菜而深深触动?当我们追问宁陕模式可不可以复制的时候,地方政府首先得摸摸自己的胸口:你有没有卖掉政府大楼办教育的勇气?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对宁陕而动容,不仅仅是因为“15年免费教育”。那只轻轻打开小学生咸菜罐的手,是官员在民众面前的一种诚恳与谦卑,也是权力对良心的一次温暖的守护。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