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市场对通缩担忧趋严重

发稿时间:2015-02-27 00:0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李德尚玉

  随着中国CPI的持续回落,以及PPI已经连续35个月负增长。在此背景下,不少机构警告: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57项已开工建设,27项拟于今年内开工,其余的要抓紧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应尽早开工。这些有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被市场解读为对当前稳增长、防通缩有重要意义。财政政策在发力,那么货币政策又将如何?

  尚未陷入全面通缩

  中国是否陷入通缩,各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市场对中国出现通缩局面的担心日趋严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表示:一般理解,通缩是CPI与PPI为负,而目前CPI虽然较低但仍未达到负数,所以目前经济情况不能称之为全面通缩。

  连平认为,PPI跌幅扩大,内需疲弱和输入型通缩加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压力仍然较大,内需疲弱导致对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状态短期内难以转变,输入型通缩压力持续积累。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章俊认为,CPI还维持在正区间,还不能说通缩,只能说通缩压力加大,英文是disinflation;而PPI已经30个月以上负增长,因此上游行业已经是通缩。

  “还有一个指标是GDP平减指数更能全面反映整个经济的通胀情况,从这个指标在今年一季度很有可能会进入负数区间,这也将意味着全面通缩。”章骏向本报记者预测,“我觉得CPI在未来两个月将依然维持低位,低于1。整体需要在4、5月份触底回升,但反弹幅度不会太大。今年CPI不会变负,但会有连续几个月的低于1的数字。”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货币学派的观点来看,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由于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减少,导致物价下跌。目前我国CPI涨幅逐步回落,但并没有出现普遍性的物价下降,因此我国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的观点并不能成立。”

  但杨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具备了发生通货紧缩的客观条件:一是大量资金淤积在低效企业和部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外汇占款减少又带来了货币投放渠道受阻的问题。二是全社会需求低迷,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三是以原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输入型通缩的苗头在显现。

  3月或降息

  通缩的风险加剧令市场对货币政策寄予期望。虽然多名机构人士向本报记者预测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将以中性为主,但市场对尽快降息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并有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称,3月份降息临近。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向本报记者预测,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降息,事实上,包括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内,以及降息降准等一系列流动性管理都纳入到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选项中。随着市场对美联储下半年加息的预期加剧,那么相应的,我国降息降准的预期应为今年上半年。

  而连平则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确需要有所作为,目前企业贷款依然成本过高,降息不失为一种手段,但也并不是万能的。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资金定价也就高,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他建议,应当取消银行存贷比束缚,如此,可以使得整个资金成本降低。并且,采用合意贷款规模对银行贷款进行引导,将对于目前经济状况大有裨益。

  “目前的当务之急还需要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传导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放贷意愿。”杨驰强调,近两年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管理、存款偏离度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长远看来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但短期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削弱了放贷能力。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均不利于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适当考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减压,更多出台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调动放贷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央行已经降息降准各一次,但我们依然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立场仍处在‘中性’区间,因为实际利率在通胀下行的背景下持续不降反升,而降准也只是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章俊向本报记者称,因此,今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从周期和结构两个层面来看都是巨大的,为经济增长托底和改革护航的任务落到货币政策身上。

  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央行也正在行动。近日央行定向降准频频惠及城商行。据记者了解,自央行2月初宣布定向降准以来,目前获批定向降准的上市城商行共有6家(含在中国香港上市的银行),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除了已经公告的北京银行和盛京银行之外,还有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获批定向降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