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加入货币宽松潮时机未到

发稿时间:2015-02-09 00:00:00
来源:财经观察作者:黄楠

  迈入2015年以来,全球多家央行相继实施货币宽松政策。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货币宽松大潮。

  全球央行掀宽松潮

  丹麦央行日前将存款利率从-0.5%下调至-0.75%,这是近期众多央行施行宽松货币政策新闻中的最新一起。

  迈入2015年以来,全球多家央行相继加入货币宽松大潮。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等10多家央行实施了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更是启动了全面量化宽松(QE)。

  2015年部分国家央行货币政策一览2015年部分国家央行货币政策一览

  由于全球经济回升尚需时日,油价持续低迷难见起色,率先降息的国家将给其贸易竞争国带来降息压力,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货币宽松大潮。

  货币宽松弊大于利

  货币宽松有利有弊,整体来说弊大于利。

  货币宽松导致的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贸易竞争水平,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资产价格,让企业利用较少的股票进行较多的设备购买,资本支出,从而加大投资。此外,还可以提高未来利率预期,刺激当下消费。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压低本国货币汇率无疑将相对提高他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打击周边国家出口。而由此引起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也令率先贬值货币的国家收益降低。

  1926年,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且负债过多,法国将法郎大幅贬值揭开了全球货币贬值的序幕。期间多个国家陆续将自己的货币贬值。1934年,美国将美元贬值59%,此后美国经济虽出现复苏,但代价是贸易遭受了损失并减弱了其他国家的经济活动。

  试图扭转贸易赤字的法国、荷兰与瑞士等国后来被迫将货币贬值,因此承受了尤为痛苦的冲击。德国马克没有贬值,但德国实行了严苛的货币管制,且德国负债违约,德国的损失相较大幅贬值货币伤害更大。

  这场贬值大潮以二战爆发收场,但负债过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货币贬值潮中并没有赢家。

  中国央行“放水”时机未到

  对中国来说,加入货币宽松大军并不是时候。

  欧元和日元在2014年已经贬值了接近20%,不少其他货币也大幅贬值。人民币如果贬值少了难以起到促进出口的效果,贬值幅度过大将承受较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201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3800亿美元,但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却仅仅1560亿美元,其中9-12月代客结售汇顺差均为负数。这意味着人民币正面临资本净流出的压力。

  去年底中国央行降息之后导致股市暴涨,而今年1月一项衡量中国制造业情况的关键指标也触及28个月以来最低水平。这说明经济增长放缓使得银行不愿意放贷,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和刺激作用不会太强。这显然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结果。

  结语

  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还要肩负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任,央行可选余地不大。■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