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在2011年取得了象征意义的成绩,11月9日,国家发改委证实,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进行调查。此前,我国反垄断一直被评为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但这次似乎动了真格。尽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此后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中止反垄断调查,并承诺从多方面进行整改,但直到现在国家发改委并未终止反垄断调查。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评价说,由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对国有大企业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这在国内是第一次。国家发改委打响了国企反垄断的“第一枪”,成为我国反垄断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反垄断在我国经济领域早已不是新话题,而近期社会各界对垄断的批评尤甚,原因就在于垄断大大地推高了成本。包括经济运行的成本、老百姓消费的成本等。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对价格的控制等,垄断企业能够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推动作用,而现在,这种垄断带来的影响,呈现出对冲宏观政策大方向的迹象。在管理通胀预期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前提下,质次价高的服务不仅影响到“治胀”的成效,甚至成为宏观调控的反作用。
以石油价格为例,虽然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目前达56%左右,但仍有44%左右是自产,自产的成本远低于国际市场油价。而当前油价定价机制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油价,而不是国际市场油价加上国内石油生产真实成本的综合油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就认为,由于国际原油价格远高于国内原油生产成本,国内原油生产企业因此而搭乘国际高油价的“便车”而大获其利。
对此,韩康的批评更直白,“国有企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天然垄断型企业,一个重要职能应该是帮助政府来宏观调控,就是当价格超出老百姓承受能力的时候,主动在市场上平抑价格。而不是助推价格获利。”纵观我国业已推进的电力体制、电信体制、民航体制等改革,目的都是打破行政垄断,形成竞争格局,但事实上深化改革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