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杨国英:增值税改革应向地方倾斜

发稿时间:2011-11-25 00:00:00
来源:时代周报作者:杨国英

  11月21日,第22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在成都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确保经济复苏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经济复苏,税改先行。回到中国经济现场,王岐山发言前数天,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先行试点。

  应该说,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于结构性减税和产业转型推动而言,均可谓意义重大:其一,将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增值税仅取代生产税(仅覆盖生产加工领域)扩大到取代营业税(覆盖交通运输和服务领域);其二,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减税效应相对明显;其三,可以激励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步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内需打下基础。

  以此而论,此次上海增值税扩围试点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促进产业转型,又可减企业税负之重。据测算,如将此试点方案向全国推广,每年可减少相关企业税负近500亿元。以此与2009年1月启动的增值税改革相结合,彼时改革每年已减少企业税负1200亿元左右,两相结合,未来我国企业税负与2009年前相比,每年将可减少1700亿元左右。

  无论对于当下外需紧缩、竞争加剧的企业短期困境,还是对于转变结构、扩大内需的整体经济长期战略,增值税的持续深化改革均是利好消息。但是,如果结合当下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财权事权的严重倒挂,以及由此产生的违规谋利冲动的现实,我们均需对增值税改革另换视角,进行综合辩证考量。

  与当前结构性减税的紧迫性相比,对中央地方的财税分配结构进行调整亦同样重要。虽然,我国于去年在上海重庆启动了房产税征收试点、今年初人大审议通过了车船税草案、以及今年9月国务院修改通过了新资源税,上述三个税种均已明确划归地方政府所有。但是,必须承认上述税种不仅征税成本高,而且税基相对较窄,以正处试点阶段的房产税为例,即使将当前上海、重庆两地的征收结构和比例推行至全国,全国房产税每年征收亦不超过300亿元,即使再加上车船税和新资源税,三者加总,地方政府每年增加税收亦不超过2000亿元,仅占我国年近8万亿元税收总收入的2.5%左右。更何况房产税尚处试点阶段,车船税早已划归地方所有,只不过今年初审议通过的车船税相对扩大了征收数额而已。

  欲想扭转地方政府日益严重的财权事权倒挂现象,必须从税基相对更大的税种入手。就我国当前的主体税种而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税和营业税位居前四位,分别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22%、21%、17%和14%,此四大税种合计占我国税收总收入已逾70%。但是,这其中作为共享税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中央分别享有75%、60%的绝对大头,进口税更是中央独享。而本应由地方独享的营业税,却在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极可能完全失去。虽然,此次增值税扩围试点的政策,规定在试点期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试点地区所有。但是,未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向全国推广时,是否仍归地方所有、或按75%:25%的传统比例进行分配,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何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总量已明显减少。

  对于本已“财权过轻、事权过重”的地方政府,面对极可能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而大幅减少的地方税收,必然是难以承受的—尤其在当下地方债务已高达11万亿元、传统土地财政已大受约束、保障房等筹资需求紧迫时。

  面对地方政府的困境,相对增加财税收入,已成为地方政府无奈之必然选择。但是,相对增加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必须满足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承认当前正在试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完全正确,结构性减负的方向势在必行;其二,必须认识到企业所得税和进口税对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央理应占大头或独享。

  在明确上述两个前提条件之下,大幅调整增值税的中央地方分配结构,以及调整占税收总收入近7%的个人所得税分配,对于财权事权严重倒挂、且债务高企的地方政府至关重要,且已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就增值税深化改革而言,在其结构性减少企业税负的同时,必须结构性增加地方政府的分配比例。与1994年分税制过于向中央倾斜不同,其时地方财力过强而中央财力过弱,致使宏观调控乏力且地方政府尾大不掉之势日显。但是,今天中央税收已占全国税收总收入近70%,而地方税收仅占30%左右,却要承担全国财政总支出近70%。当然,中央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相对减少地方政府的过重负担,但是无论是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还是额度,均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增值税改革应向地方倾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扭转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严重倒挂,才能相对抑制地方政府的种种违规谋利冲动。而对于当下全球经济日趋低迷,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压倒一切时,地方政府需尽快平衡财政收支水平,从而积极稳妥地发展实体经济。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