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周德文: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发稿时间:2011-11-23 00: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作者:周德文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今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这些业主“跑路”,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但归结到一点都是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巨额债务,压力超出了业主承受能力。这些跑路的业主无一不与民间借贷牵连在一起。于是,人们说这是“高利贷”的祸害,一场围剿“高利贷”的战役似乎已经开始。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民间借贷不仅在温州而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相当活跃?“高利贷”能围剿彻底吗?

  大家知道,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GDP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上交国家税收占全国税收50%以上,创造就业岗位占全国的75%以上。温州是全国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温州全市现有40多万家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的成立、发展很难,很少得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支持。据全国工商联调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那么,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微小企业他们生产经营、发展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大约1100亿元,如果没有活跃的民间借贷也就没有中小企业发展的今天。从这一意义上说,民间借贷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现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民间借贷还处于“地下”或者说“灰色”状态,缺少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借贷程序、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潜伏着很大风险,目前暴露出的问题,恐怕还是冰山一角。

  无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发展和生存困难,还是民间借贷风险的发生,追究其根源,与目前的金融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干系。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当年全中国只有四大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下,不仅应关注现有金融体制要素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而且更要关注新生的金融要素的生长和发展。建立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以政府配置资金为补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一、要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的发生。

  二、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重点发展以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统一的外汇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其他形成机制。

  三、促进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保持常规金融业务品种外,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推行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理理财等业务;继续发展封闭式基金,积极推行开放式基金;发行零息债券;适时推出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新型银行业务品种;拓展商业保险品种,发展投资类保险和组合保险;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等等。

  四、深化保险业改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规范风险能力。

  五、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和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形成从市场准入、业务合规、风险控制到市场退出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如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推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风险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