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6日全球央行年会举办之际,市场传出中国央行已下发《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通知,此举旨在继续遏制国内信贷的发放。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央行仍在寻觅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举措截然不同,中国央行的紧缩行动确实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发达国家的政策决策者之所以对中国央行这一举措颇为敏感,是因为担忧紧缩的政策措施会进一步抑制需求,并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眼下,欧美国家正遭遇严峻的债务危机,经济增长再度放缓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宏观风险,使得重振经济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但由于当前欧美债务危机仍未见好转,使得欧美国家的财政政策趋于不断收缩,收缩的财政政策势必会对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国家再也无法像2008年末时依赖推出经济刺激方案来拯救经济了,这是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刺激经济的重任落在了货币政策上。因为,当前美国经济增长弱于市场预期,2011年二季度GDP实际增长修正为1.0%,但由于当前欧美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美国7月份CPI同比增长3.6%,环比增长0.5%,为3月份以来最高增速,但其核心CPI同比上涨1.8%,环比增长上涨0.2%,表明目前美国的核心CPI压力仍然适中。这为早先美联储承诺将维持接近于零的低利率政策至2013年中奠定了基础,量化宽松政策也成为当下重振美国经济中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之一。这一共识得到了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的一致认同,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也在这次全球央行年会上呼吁各国央行维持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确实,中国央行此番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与目前发达国家央行的政策主张显得有些“不协调”,但中国央行的行动是基于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而做出的一种合理选择。目前中国的通胀水平仍然维持高位,如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导致通胀压力上升的流动性因素仍未消除,如迅速发展的银行表外业务仍需强化管理,再加上2011年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尽管经济已经开始降温,但并未出现大幅放缓迹象。另外,美元贬值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在增强。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不敢对通胀压力“掉以轻心”,也表明目前中国调整紧缩政策的“拐点”尚未出现。
当然,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及流动性依然充裕等背景下,通过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抵御通胀压力,或许并不是明智的政策选择,但通过保证金缴存这一创新的金融调控工具,可以起到同样的政策效应。因为,按照市场对此次保证金缴存可能冻结的资金规模测算,估计约为8000-9000亿元,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0-125个基点。从这个角度分析,央行推出货币政策的工具创新——保证金缴存,目的仍然是为了收缩流动性,这与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定物价是相互协调的。
由上分析显见,由于面对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需求——对经济增长、通胀、失业等调控目标不同,当前中国央行与发达国家央行在重大政策的决定中出现不一致也是正常的。但是,透过这一事件也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中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很不相同,导致它们在选择“紧缩”或“宽松”货币政策上存在较大分歧,甚至看起来还“背道而驰”。这一政策立场的分歧未来还可能继续扩大。
正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言,货币政策必须适应经济出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前景和通胀的变化。基于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合理判断,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通胀压力仍然居高不下,有必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工具创新来继续维持紧缩的政策基调,所以中国央行的行动“无可厚非”。而且,中国央行应当坚持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可以预期的是,在通胀压力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之前,中国央行不应改变其紧缩的货币政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