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提示我们对于实体经济给予更高的重视。从国内外经济和产业发展轨迹来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价值,是一次认识上的理性回归,也是吸取了多次金融危机教训之后,在产业布局理念上的螺旋式上升。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国家不堪一击,到2009年欧债危机希腊等国陷入泥潭,都源于一些国家产业“空心化”,在虚拟经济中集聚大的风险,风暴来临时根基不牢,“一泻千里”。反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中表现最为稳定的西方国家是谁?是德国。它今年财政赤字才1%到2%,并保持3%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德国能“独善其身”,得益于其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包括大众、西门子、宝马、奔驰、拜耳、巴斯夫等诸多德国大企业出色表现,让德国稳步前行。这也充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长期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必须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
此刻谈实体经济,对于上海而言也有着很现实的意义。近年来,上海凭借着自身优势,正在迈向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地,这是上海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曾有人提出,上海由于商务成本高,已经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这话值得商榷。从上海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而言,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必然趋势、必由之路。但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有着广大郊区空间的都市而言,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却不能轻言放弃。上海只有坚定地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共同发展的道路,大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升级,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笔者认为,上海要形成符合国际大都市特征的实体经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保持制造业传统优势,同时依靠研发驱动,发展自主品牌,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上海,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未来要以高附加值、稳定质量和品牌优势来抵消商务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让“上海制造”不仅能跟上都市发展的脚步,而且能引领城市的创新转型。
——切实为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实体经济领域默默耕耘,它们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对城市运行的服务面最广。但目前,它们在注册、融资、税收等方面,时常碰到各种障碍。应尽力消除这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真正给予他们平等地位,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创业中的激情和乐趣。最近风靡的《乔布斯传》,曾大量描述他创业时氛围:年轻的乔布斯可以与伙伴们聚集在自家的车库,靠一股热情琢磨着各类新型的电器件;在一些电器元件找不到时,他可以直接向素不相识的大公司老板打电话,并得到回应和无偿援助;还有,年轻的他似乎也不用当心“有关部门”上门检查,不用当心与官员打交道,这让他能全心投入研发和企业发展。宽松的创业环境是最有利于中小和小微企业成长,对于上海而言,未来应充分考虑政府工作模式从“有形扶持”转向“无形服务”,减少企业“隐形成本”。
——打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隔阂。搭建桥梁,提供政策引导,让虚拟经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一味追求自身的高利润。要让投融资体系和平台更多地服务大企业创新、服务中小企业成长,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要让银行和投融资机构充分了解各类实体经济的运营模式,来增强对于中小企业的信任,为实体经济发展设计更多更合身的金融产品,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发展实体经济不是短期口号。实体经济是基础,是脊梁,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重要的创新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