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揭秘长江城市群规划五热点:为何此时获批

发稿时间:2015-04-15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核心提示: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自此成为“一个群里的朋友”。
 
  “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专家揭秘关于规划的五大热点问题
 
  【区域·城市】“中三角”能成中国经济“第四极”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姚冬琴|北京报道
 
  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自此成为“一个群里的朋友”。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指出,该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简单画个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日本面积的85%、德国面积的89%;总人口超过1亿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这三地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1/3的GDP,被视作中国经济“前三极”。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汉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人民日报》当时报道称,“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称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态,希望与湘赣等地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热点问题1
 
  “中三角”为何此时获批?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首先获批,可见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该规划从2013年启动编制到获批,历时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讨,则历时五年之久。
 
  湖北是牵头编制规划的省份。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发改委中部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规划初稿三万多字,几经修改,于2014年1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强调通过共推的项目和事项,打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推动一体化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规划出台的背景,该负责人认为,“既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又是长江中游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之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2011年就开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先后在长江下游地区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上游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只有中游没有批。“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列为‘三个支撑带’,对长江经济带空前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时机刚好。”魏后凯说。
 
  “李克强总理曾用‘下围棋’来比喻区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先从‘金角银边’开始。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是比较容易做活的。现在沿海地区发展充分了,下一个阶段就要‘决战中部’,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优势都很突出。
 
  陈耀认为,在区域战略中,空间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进时间就越长。“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宏大的战略实施起来,还是要有具体的抓手。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中游城市群规划首先抛出来,可见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方面,预计会有很大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还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除了有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下滑,要稳增长,‘中三角’对培养新的增长点起到很大作用。”
 
  热点问题2
 
  “中三角”一度为何变“中四角”,最后又回归“中三角”?
 
  魏后凯介绍,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以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也应纳入其中。不过,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合肥未在其列。
 
  很多人并不清楚,“中三角”曾经还有扩大为“中四角”的一段经历。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提出。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考察湖南和江西,向两省倡议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得到湖南、江西两省积极响应。
 
  2012年2月10日,三省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2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有关方面建议,把安徽也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由于安徽省会合肥的加入,武汉、长沙、南昌由“中三角”变为“中四角”。同年,湖北牵头开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但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把合肥都市区划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组团。
 
  “安徽到了‘长三角俱乐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又开始调整,从‘中四角’重新回到‘中三角’。”一位接近规划编制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表示,事实上,安徽本来想“脚踏两只船”。该人士透露,今年2月7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合肥,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提出加快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此次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界限。
 
  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把安徽纳入,从理论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长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更重要的是,在四省范围内,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以及鄂湘赣三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要远大于与合肥和安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而且,在四省现有四个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联系相对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经济联系方向更倾向于长三角。近年来,安徽省与长三角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在刘勇看来,区域合作应当是多方位、宽领域的,“脚踩几只船”是合理的。合肥虽然没有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在区域层面的合作。
 
  比如,近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共同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旨在提升长江中游地域院前医疗急救整体水平。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游地区已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下游则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填补了中游地区的规划空缺。
 
  热点问题3
 
  “中三角”怎么建设?
 
  4月8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3天后,湖北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在武汉共同举办了“长江论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论坛上表示,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下一步,将借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的东风,按照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江西的表现也同样积极。《江西日报》在规划批复次日即刊文称,正着手编制出台《江西省贯彻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江西实际,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也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要继续巩固和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努力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
 
  事实上,三省在规划获批前,就已经在区域合作上迈出步伐。据统计,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魏后凯建议,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大力推进一体化;二是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刘勇也提出,应当在交通物流、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市场、社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体化。
 
  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尝试向民间全面放开金融市场。此外,在土地市场也可以有所突破,比如,在不触及所有权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永久化,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解决“小而散”的问题,进行规模经营。
 
  “比如说,湖北人号称九头鸟,敢想敢干,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有这么好的政策,应当寻求改革、突破,对此我们寄予厚望。”刘勇说。
 
  热点问题4
 
  武汉能成“中三角”的“带头大哥”吗?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后,有学者提出,武汉应当发挥“龙头”作用。如果没有“龙头”,可能会导致发展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采访中,魏后凯、刘勇等专家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刘勇认为,合作也许比“争龙头”更重要。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能否成为“龙头”还要在合作发展中来看,还要靠实力匹配。
 
  魏后凯不提议武汉成为“龙头”。“整个长江经济带,只有一个龙头,就是上海,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有实力的。”
 
  但魏后凯也十分看好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他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以武汉为主中心、长沙和南昌为副中心,共同打造多中心、复合型极核。
 
  他同时支持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从全国战略布局来看,整个中部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从长江经济带建设来看,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都是中心城市,武汉成为中心城市是有必要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曾做过的学术研究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南昌进行了综合经济实力的相对评价,如果武汉得10分,长沙则得6.84分,南昌得4.83分。3个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备选都没问题,但武汉更优。
 
  热点问题5
 
  竞争“第四极”,“中三角”的对手都有谁?
 
  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后,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多个地区曾经提出“争当第四极”的目标。比如,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时《重庆日报》就曾刊文称成渝经济区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中三角’的竞争对手可能有成渝、山东半岛、辽宁中南城市群等。但从发展情况看,‘中三角’成为‘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刘勇表示。
 
  而在魏后凯看来,其他可能的竞争对手,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没法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我们预计,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能进入这个行列,它们四个是一个级别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2012年经济总量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长三角低48%,比京津冀低10%,比珠三角只低2%,并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速度很快。
 
  “按照现在增长趋势预测,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将超过珠三角,到2020年将超过京津冀都市圈,仅次于长三角。因此,有的学者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是争‘第四极’,而应当是‘第三极’,或者‘第二极’。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应当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水平低,要赶上珠三角、京津冀,还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魏后凯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