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四新”破局
引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出发
内容提要: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紧紧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率先构建起审批与监管分离新机制,率先开展国家服务业标准和ISO国际质量体系相兼容的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率先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综合动态测评,率先实施B2G/R2G政企政民互联互通互动信息化网络体系。该项改革实现了审批范围最小化、审批流程最简化、审批过程公开化、审批工作法治化的目标,被《人民日报》《新华月报》、新华社等媒体誉为“中国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破局’之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原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都曾到武侯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8年12月,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市武侯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司行政审批的政府工作机构--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开始了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为核心,以“审批、监管分离”为特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2014年获评“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区”,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索中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推动职能转变新突破。一是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区政府将全区22个职能部门所拥有的127项行政审批事项和50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划转给区行政审批局统一实施。经多轮划转,区属审批事项向行政审批局划转率从2013年以前的60%提高到目前的96%,全区行政许可权基本实现相对集中。二是行政审批资源相对集中。按照“编随事转、人随编走”的原则,在全区内优化现有人员和编制,把办件量较大的区商务局等5个部门的审批科人员整体划入,其他部门按需调入区行政审批局,按经济、社会、建设三个领域归口成立审批科室,并全部入驻区政务中心,使全区行政审批资源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度达100%,构建起职能整合、责任明晰、人员到位的集中办理模式。三是审批事项办理相对集中。区政务中心搭建起统一受理中心、要件审查中心、“三并联”中心、现场踏勘中心和网上中介平台“四中心一平台”,建立起了“一口统一接件、科室联动办理、一口统一出证”的审批运行新模式,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集约办理。
(二)构建为民服务新体系。一是构建制度体系,保障服务有序。先后出台了《武侯区行政审批新机制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武侯区涉及现场勘查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监督管理细则》《武侯区行政审批信息通报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对部门职能分工、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协调沟通机制建立及事项办理时限的设定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和约束。二是构建科技体系,丰富服务手段。构建起全新的“互联网+武侯服务”B2G、R2G系统,建起了由云数据共享平台、网上审批服务系统、3D实景政务大厅系统、大厅智能综合管理系统、微传播智能服务系统、市民融合服务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应用技术平台,实现了政企、政民线上线下全时段协同无障碍互联互通互动,使政务服务全面步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阶段。三是构建审管体系,确保服务质量。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审批和监管工作相互分离、相互独立。为了确保审批、监管工作的无缝对接,武侯区开发了“审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行政审批信息通报制度,确保了审批与监管部门在信息上互通共享、实时反馈,在工作上有效衔接、各司其职,杜绝了相互推诿、各行其是的现象。
(三)健全服务管理新规则。一是健全质量管理规则。先后制定《行政审批项目办件规则》《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服务规范》等规章制度,细化和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等标准和办法,获得了德国汉德认证公司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进了审批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健全标准化服务规则。全面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以“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3大标准体系、23个功能模块、415项具体标准为核心,实施“五个一”工程,实行服务岗位“AB岗”制度管理,将窗口建设、服务管理、服务流程、服务行为、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岗位等模型化设置,实现了以标准化推进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便捷化的工作目标。三是健全技能培训规则。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政务服务培训学校”,按照审批服务工作需要,通过分层次开展初任培训、专题研讨培训、实地观摩培训、岗位操作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现政务服务工作人员“一岗多能、一人多专”,并施行“持证上岗”制度,为审批办理服务规范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形成监督制约新机制。一是形成内部监管新机制。区行政审批局创新实施大厅窗口“千分制”自动考评办法,加强对审批时限、流程、结果的自查自检,与纪检监察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内部监督机制。二是形成公众监督新机制。建立由区人大、区政协、新闻媒体、政务服务监督员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在全国政务服务系统率先引入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准的第三方测评,并作为考核行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连续六年保持在90%以上,达到“很满意”水平。三是形成法治监督新体制。建立健全了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应负的责任,主办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应对违法审批、以权谋私审批、过失审批及延误时间的审批造成的后果负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主要成效
武侯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审批范围最小化、审批流程最简化、审批过程公开化、审批工作法治化的改革目标。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改革后,行政审批职能从各职能部门剥离,审批权与监管权相互分离,化解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重审批轻监管“等弊端,推动了政府职能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二是提高了审批效能。改革后,实现了审批层级的扁平化,通过压缩审批时限提升审批效能120%以上,群众上交审批资料减少60%。以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经营审批事项为例:改革前,需先后向3个部门提交申请材料,130个工作日才能办完。改革后,只需向行政审批局提交1套材料,在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三是规范了权力运行。改革后,监督体制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从源头上杜绝了审批腐败发生。目前,区行政审批局共完成96452件审批事项,未发生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事件。四是节约了行政成本。改革后,实施了”一岗多能、一人多专“的运行办法,全区原需90多人承担的审批工作现仅30人承担,窗口的日办件量是过去的3倍以上,并且85%以上事项实现了窗口现场办结。五是激发了市场活力。改革前,全区每年新注册企业仅7000余户;改革后,每年新注册企业在10000户以上,2015年新注册企业更是达到16425户,使武侯区市场主体总数遥居全省区(市)县第一。
在武侯区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全国新成立行政审批局超100个,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正式确立8个省(市)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下一步,武侯区将进行体制重组、机制再造,突出加快四个提升(提升行政审批集中度、简政放权效能、运行机制效率、审批服务管理水平),实施四个探索(实施产业项目联合审批、推进项目模拟审批、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实施项目全程帮办等审批模式),强化四个规范(规范再造审批流程,完善网上审批,建立三级平台联动机制,培育中介(服务)市场)为重点,进一步把相关制度改革推向深入。(来源:成都市委改革办 编辑:文武)
河北衡水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
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中新网衡水8月31日电 (崔志平 王鹏 赵栋)衡水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1日透露,目前,该市已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的设区市,真正实现集中行政审批权、”一个部门一枚公章管审批“。
当日,中新网记者跟随衡水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来到衡水市枣强县行政审批局现场观摩。
在现场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的彭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办理房产证过户,要跑土地局、规划局、房管局等等,还有各个部门都要进行实地勘察,还要等各个部门领导签字,真的太麻烦了。现在来到行政审批局,准备好材料,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不用跑那么多部门,很方便。
河北太和集团衡水分公司的王女士说,2005年成立分公司以来跑审批,办手续真的是太麻烦,太辛苦了,一个手续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跑完,现在几天就可以办理完。
据枣强县行政审批局长李怀锋介绍,该局于4月13日正式挂牌,7月7日正式开展审批工作以来已审批1100项业务。已划转19个部门,129项审批业务,入驻率达100%。共42名工作人员,设立五个科室,27个窗口,业务进入审批局后,减少审批环节103个,减少审批事项要件86个,减少无谓证明16个,建设项目由191天减少到40天。电子营业执照由原来4天,现在半天就可以办结,审批效率提高76.4%。
李怀锋表示,该县将分散在12个部门的涉农、经济、社会3大类87项审批权,全部划转到局行政审批股1个部门集中办理。封存所有原审批印章,统一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真正实现”一个部门一枚公章管审批“。
据衡水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占杭介绍,2016年3月,该市在总结衡水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主动申请将11个县(市、区)全部列为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占全省23个试点的48%,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的设区市(桃城区实行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统筹推进)。
刘占杭说,截至6月底该市10个县(市、区)行政审批局均已成立,目前都已正式入轨运行,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立行政审批局以来,各县(市、区)从事审批人员精简比例达40%,每月受理审批件平均增加30%,平均审批效率却提速75%,50%的审批事项实现即时办结,真正实现”一口进、一口出,进一个门办全部事“的服务格局。(来源:中国新闻网)
立足并联审批 助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切实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经过4轮清理,审批事项由708项减少到87项,减幅达88%。2015年,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全年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许可审批76项。坚持合法、精简和规范原则,对保留的133项行政许可事项(33个部门其中有70项行政许可事项含230个子项)办理要件、时限、环节再压缩。确定并公开规范流程图293个,审批要件由原来的3627个,减少到2539个,减幅约为29.99%;审批时限平均减幅为29.35%;审批环节由原来的平均约5.8个,精简到平均约4.7个,减幅为19.98%。
同时,将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作为审批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开展全流程监管指导,积极解决因技术审查环节游离于监管之外而消减改革成效的问题。改革后,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为96个工作日,商业性建设项目审批为67个工作日,约为原来三分之一。大力精简优化审批前置,实行审批要件清单制。保留审批要件140个,前置审批(剥去重复)仅保留6项,减少28项。推行联合审批服务,实施联合咨询、联合审图和联席会议制度,较大幅度节约了审批时间、经费、精力成本。探索推行审批服务分类简化,根据项目情况分类简化审批要件和审批程序,比如:发改委将房地产投资由核准改为备案,仅用3天时间即可完成。建立并联审批网络平台。将基本信息申请人向部门提供7次变为1次。实现审批要件和审批结果电子版的上传、共享,实现审批流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功能。截至2016年8月,共有125个项目申请办理的156项事项在并联审批网络平台运行,总投资额达到803亿元。通过平台办理的各类事项,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间平均缩短了10天,平均缩减时限70%。
“网上一厅三平台”指的是呼和浩特市网上办事大厅、呼和浩特市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其中,呼和浩特市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包括在线申报、办事指南、进度查询、统计查询、办件公示等功能。以内部审批平台为基础,充分考虑办理事项的时限要求、流程、办理材料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坚持便民、利民、简洁、实用原则,将审批分为网上审批、网上预审和网上预约三个类别。已有22个部门89项行政审批事项开通网上办理功能,提供各类材料样板490份、所需表格110种。与市交通局、工商局、公安局的网上办事大厅及所属85个网上办理事项进行了链接。
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重点突出“查”与“用”的功能,包括交通指引、办件查询、办事指南、咨询了解等,在最新改版的平台中还添加了网上预审和网上预约入口,申请人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查看办理事项信息、发起网上咨询、进行在线申报、查询办件进度等。(来源: 呼和浩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