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门综合监管场景作为地方政府数字化改革的引擎,为多跨场景中各部门的职能行使与业务融合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南通市作为江苏省第四座“万亿之城”,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号召,聚焦风险隐患突出的重点领域,通过统筹各类监管资源、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持续推动监管工作降频增效,为提升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以南通市域治理现代化“跨部门综合监管场景应用”为切入,重点围绕应用场景的建设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跨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一、技术赋能跨部门监管——南通思路的探索与发展2020年以来,南通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域指挥中心)紧紧围绕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以及“监管缺位、重复执法、协同不畅”等群众关注的堵点痛点问题,立足特色,牵头构建起全景、跨域、多维、实时、立体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闭环,切实提升了跨部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明确工作路径,构建常态运转的监管体系。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域指挥中心按照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协调联动、事后高效处置的思路,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跨部门综合监管体系。事前,充分整合各类政务数据、受理数据、前端感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在克服非结构化数据和智能感知数据利用难题基础上,建成了一批有效识别化解潜在风险的应用场景。事中,会同职能部门对创新应用(模型)产生的风险预警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市域治理现代化联动平台进行工单的流转与交办。事后,由市、县、镇综合执法队伍线下解决问题,并在系统中对执法处置过程全程留痕。
	二是汇集融通数据,打造多跨协同的场景模型。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汇聚全市10个县(市、区)、81家市级部门和单位的7200余项数据资源,24万余路视频,550亿余条数据,实现了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在数据全量归集的基础上,市域指挥中心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会同市委政法委、发改委、教育局、交通局、公安局、民政局、资规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打造了39个具有南通特色、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应用项目以及百余个监测预警模型。其中,危化品、群租房、新机场(违建)等13个综合预警模型,申获江苏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三是立足基层实际,开发实战实效的特色应用。市县两级指挥中心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丰富大数据赋能市域治理的应用场景。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治理需求,开发上线各类创新应用40个。其中,海安的区域经济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如皋的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平台实现了以信用为核心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型监管与服务;如东的水利工程智慧管控平台实现水利系统省、市、县数据共享交换和应急指挥;启东的江海堤防综合治理智慧工程实现对沿江沿海各类风险隐患“全天候、全时段、全过程”监控、巡防、处置;海门的民情大数据预警系统实现对民生热点和重点敏感事件及时预警;通州的镇村数字治理平台着力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破解基层普遍存在的“报表台账多,数据重复采”等问题,把基层从各种报表台账中解放出来,为基层减负增效;崇川的长江生态眼创新应用实现长江岸线崇川段重点水域防捕、防污、防疫、防走私等实时监管。
	 
	二、工作成效逐步彰显——技术与组织的充分融合
	在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技术的基础上,南通从队伍建设、数据汇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综合监管场景应用升级完善,有效提升了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组织领导统筹有力,队伍建设创新有为。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跨部门综合监管应用场景落地,南通出台《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的实施方案》,以高位谋划的领导机制与常态运行的规章制度确保综合监管应用场景搭建工作有力推进。第一,以统筹协调的顶层设计为组织保障。南通市成立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联通148个成员单位,在市县镇三级政府内部形成了强势推进、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二,以高质量队伍建设为运行保障。南通市按照“减少归并执法队伍,明确一个执法层级,推动执法力量下沉”要求,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七个领域市级、主城区执法层级,其他领域不再保留执法队伍,执法职能回归机关。以执法体制改革和三级指挥中心为抓手,推动“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落地落实。
	二是监管数据持续汇集,综合研判助力增效。南通已实现政务数据、前端感知数据等各类数据的归集,通过多维数据关联分析,助力快速有效处置问题。第一,以政务数据助力解决“三跨”监管难题。通过时空数据分析搭建的智能预警模型,能够充分融合条块部门数据,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难题的解决。截至2024年底,如“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预警模型,已督促442家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26亿元。第二,以前端感知数据助力解决“全天候”监管难题。市域指挥中心不断丰富视频和传感器应用场景建设,着力推进新机场智慧管控、违建治理、扬尘治理等创新应用做出实效。如违建智慧管控系统派发疑似违建线索900余条,推动属地拆除10万余平方米违建,整改敲承重墙行为4起。
	三是预警模型实战管用,线索处置响应及时。在潜在风险大、投诉举报多的领域,现已初步建立起跨域、多维的预警分析模型,大幅提升了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的能力。第一,以预警模型协助查实风险。例如群租房风险、危化品全流程监管等50个公共安全预警模型,辅助公安、应急、交通等部门发现3万余条预警线索,查实2.7万余起事件,处置闭环率100%。第二,以闭环机制实现快速响应。市“两办”联合印发《南通市市域治理现代化联动指挥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市域指挥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步搭建起预警线索“发现—核查—处置—反馈—分析”的闭环管理工作体系。同时,对14家常驻市域指挥中心的监管部门实行“指挥长负责制”,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对预警发现的问题进行会商、派单和交办,有效破解了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权责脱节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砥砺前行绘发展新篇
	跨部门综合监管是对传统的部门职责和工作机制的优化创新,涉及府际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高思想站位、加强统筹协调,助推形成统一规范、精准有效的跨部门综合监管新格局。
	一是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思想站位,才能“勇立潮头”。第一,市域指挥中心、城运中心等作为数据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单位要联合业务监管部门开展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发挥创新案例与场景应用实效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监管部门结合具体业务堵点主动提出场景开发需求。第二,要经常性开展对于现有应用场景优化调整的会商活动。借助包括DeepSeek在内的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式与新问题,不断推动模型优化、更新与迭代。第三,要借助外脑智力。跨部门监管要求相关部门人员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对于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可以通过邀请实务专家、交叉学科学者授课等方式,开展数字监管专题培训。同时,加大与科研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弥补监管人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欠缺,提升管理质效。
	二是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积极拓展场景应用。针对监管职责和数据要素分散等问题,有必要推动传统监管方式向“智能监管”和“数字监管”方向转变。第一,要创新对于更隐蔽性场景的监管方式。例如对于食品安全领域,可借鉴西安市未央区“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类案监督模型”场景应用的思路。即通过违法案件特性锁定关键要素,通过数据碰撞比对获取监督线索,助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第二,要常态化开展对于部门业务需求的研判工作。以部门业务需求为导向,通过联席会议等方法围绕高频事项梳理应用场景,研究如何将部门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预警模型。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学术资源与产业资源,定期组织建模大赛、案例大赛等。帮助各部门拓展工作思路、转变决策思维,主动思考数据赋能业务的可行路径。
	三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协调机制。做好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先决条件。第一,要强化风险隐患联合监测机制。聚焦高风险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一和动态调整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政策标准,以满足部门实际业务变化的需求。第二,要强化预警全过程跟踪和实质性闭环机制。借鉴宁波市江北区的做法,可通过“繁简分流”机制,按照“简单问题快查、复杂问题细查”的原则,实现对于预警工单的精准处置。第三,要强化数据对接的保障机制。可学习嘉兴市建立数据回流全流程服务机制的做法,通过设置数据组、技术组与沟通跟进组,明确工作分工,实现协同联动和快速反应,为申请部门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第四,要优化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监督、第三方监督、错位监督等更灵活的模式。并组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工作专班机制,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