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以“信托制”改革重塑物业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打造责任共担、风险共治、服务共抓的“信义共同体”,探索小区长效治理新路径,实现物业费收缴率、居民满意度“双提升”,矛盾纠纷率、监管成本“双下降”,获评省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成果。
一、多元聚力,构建共治共享“新生态”。坚持政府统筹,搭建“多元主体、共商共管”机制,推动物业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合力破题”转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成立区级改革专项工作组,出台《钟楼区“阳光信托”物业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并配套《阳光信托物业验收评价办法》《“阳光信托”物业项目质量控制标准》《钟楼区“信托制”物业治理模式80问》等政策文件,明确资金监管、服务标准、退出机制等重点内容,为信托物业实施搭建“四梁八柱”。明晰权责规范管理。坚持物业公司代管财产和收益分离原则,明确业主委员会为“委托人”、物业公司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社区两委、高校专家、第三方机构等担任“监察人”,将物业费、停车费、广告费等公共收入纳入共有资金池,约定物业公司按比例提取酬金,其余全部用于小区建设,重构责任共担、风险共治、服务共抓的“阳光信托共同体”,破解传统“包干制”物业权责模糊难题。“三元共治”激发活力。搭建协商议事平台,依托“年度开放式预算”“小区监察人”等制度,形成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公司、业主“三元共治”格局。自2023年选取12个典型小区作为首批试点,到2024年逐步推广至74个小区,涉物业“12345热线”工单量同比下降67.7%,平均满意度达到94%,“共建共管”治理模式基本成型,“阳光信托”物业治理品牌逐步打响。
二、制度重构,激发物业治理“源动力”。抓住小区治理、财务公开、监管闭环“三个关键点”,推动物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共治”转变,实现物管服务全透明、居民参与全链条。强化数字赋能。依托全市物业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阳光物业”,开发“信托制”模块,系统集成信息公示、线上查账、缴费查询、隐患随手拍、咨询投诉等功能,确保资金使用公开化、预算执行透明化、账目管理高效化、参与治理便捷化,全区累计接受、处理投诉类工单2300余件,“阳光信托”试点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近30%,实现业主从“沉默的大多数”转变为“活跃的参与者”。引入专业力量。聚焦物业法规、财务管理等核心要素,建立“阳光信托”法律顾问、会计审计、业主能人“三支队伍”,精准开展专题培训、交流沙龙、线上直播问答等宣讲活动,联动法院、仲裁调处分中心等深入推进“阳光调解”专项行动,业主自主解决小微问题超862件,广大业主对“信托物业”认同度全面增强。提升治理水平。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每年年初组织物业公司与业主共同制定开放式预算,将停车管理、电梯维保、消防维护等“老大难”问题争议前置,确保共有资金花在“刀刃”上。在“监察人”开展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制定《综合执法进小区实施方案》,深度整合住建、城管、市监等执法力量,联合开展4轮专项整治,累计整改公共收益不透明、占用消防通道、违规广告等问题1200余个,保障物业服务过程可见、质量可控。
三、常态长效,打响物业改革“新名片”。聚焦拓展服务、人才培育、动态考核,构建物业改革常态长效机制,确保“阳光信托”模式行稳致远。专业服务强动能。统筹搭建公共收益使用框架,征集实施一批居民“微”心愿,涵盖养老托育、帮扶群众等,通过资金收益反哺小区居民,把实事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推动治理效能向社区养老、公共空间延伸,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专业服务”,相关经验做法获新华社智库评价为“江苏同类型城区治理范本”。人才培育增后劲。实施“信托管家”培训计划,联合社区、高校、律所等机构创新推出“信托+物业”双轨培养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操等方式,强化社工和物管从业者在资产运营、风险管控、居民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累计培养复合型社工人才250余名,协助物业公司服务质效提升30%。动态考核提质效。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引入“第三方”力量定期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评级,每月设置固定“物业开放日”,实地踏勘小区并反馈业主评价建议,结合履职表现核定小区物业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累计举办物业公司集中答辩、小区自评、区级复评等活动80余场,物业公司年度考核优秀率提升至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