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慈善是人的本心,不求直接回报而求间接回报。做慈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9月9日,著名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携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在京举行首发式,并与北京大学张维迎以及任志强展开对谈,共同探讨美国公益事业百年来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
资先生的这本著作初版于2003年,题为《散财之道》,2005年、2012年又出版了第二、第三版,改名为《财富的归宿》。此次再行增订修补,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三个书名确实代表了我对公益事业领域认识的深入。”资先生如是说。
“新公益”在美国的出现是一条重要的改良途径
对于美国的兴衰问题,资先生在80年代说过,“只要世界的优秀人才还在往美国流动,它就不会衰落。”二十多年过去了,资先生说她现在加了一个指标,就是美国的精英们能不能认识到社会弊病并主动进行深刻的改良。她进而表示新公益的出现就是一条重要的改良途径。
“近几十年来,一种‘新公益’事业在美国迅速兴起,这种新型的公益,概括而言,是以追求影响力和效率为基础,营利与非营利混合的公益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市场的模式做公益,使公益不仅仅是无偿的捐赠,也可以是一种可盈利的事业。其目标对象当然还是弱势群体,但是不把穷人当作单纯受捐赠者,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
资本主义社会既得利益阶层迫切推动改良
对于“新公益”的概念,资先生解释:“过去的公益认为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完全是非盈营利的;而现在的新公益觉得这样是不够的,要用市场机制把营利和非营利放在一起,以做企业的办法做公益事业。它把各种人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备创新机制的强大联合体……现代基金会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新公益则是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资先生着重强调“新公益”对社会的意义,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改造。这种改造的动力是上下结合的全社会的动力,而且更加体现在社会精英的觉悟上,“我们常常认为既得利益阶层是不愿改良的,其实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危机,而且认为急切需要运用资本的力量进行改革。”资先生说,“他们提出的社会改良机制恰恰就体现在他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新公益中。”
慈善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张维迎在发言中说,现在中国人关于资本主义的概念都是从强调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得来的,认为财富就是万恶之源,资本主义一定会导致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实际的”。
作为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资本主义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所以,“今天的资本主义不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而是原来的穷人变成富人,原来的富人变成穷人了”。张维迎继而表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由于你有特权而获得财富,而是你有能力获得财富,之后才有一定的特权。这种特权并没有制度的保证”。
在张维迎看来,慈善是人的本心,不求直接回报而求间接回报。张维迎所谓的间接回报就是获得尊重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他也把富人做慈善视为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做慈善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慈善是自愿的、不完全的责任
在制度层面,张维迎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使人类的慈善之心得到最大发挥的体制。资本主义确立了私有财产制度,而财富的增长扩大对慈善又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所言,“一个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人就不会有慈善之心”。所以,张维迎说,“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下人们更有慈善之心。在一个公平的、公正的、法治的社会,就会有很多愿意帮助别人的事情。”张维迎同样强调了“慈善一定是自愿的,爱心是不能强迫的”,“慈善是不完全的责任。强迫别人做慈善,这是最大的不道德”。
公益组织能够起到改善社会不公的作用
作为阿拉善生态协会会长,任志强表示自己现在从事环保公益,相当一部分是受到资先生的启发。在任志强看来,并非只有拥有财富的人才能拥有公益事业,“公益之心是人人有之的。尽管你没有钱,但你对公益活动表示支持,也是一种公益行为”。
由于倡导“自我造血”,现代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在某些方面,公益组织也能起到弥补社会漏洞、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任志强看来,中国到今天依然没有《慈善法》,就是因为我们过去对慈善公益事业没有充分理解。“中国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公益组织不够发达。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医疗不公平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