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发稿时间:2024-06-19 15:14:44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记者 王 伟 潘世鹏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六周年。新征程上,海南如何发挥好自贸港开放、政策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冯飞。

  记者: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和我国内地唯一的自由贸易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优势?

  冯飞:对海南而言,发展海洋经济我们有资源、有优势,前景光明。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海南受权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本岛海岸线总长1900多公里,热带海洋生物、海洋旅游、油气、海上风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全国绝大部分深海在海南。二是地理区位优势。海南背靠祖国大陆,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时,海南紧邻香港、澳门,辐射东盟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空中及海上互联互通,处在当今世界最活跃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的“8字形”战略交汇点上,区位优势独特。三是政策制度优势。海南自贸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政策红利日益显现。比如,海南实施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鼓励类产业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等政策,发展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产业优势明显。比如,“中国洋浦港”船籍港、保税油加注等政策落地实施,对进口营运用船舶及游艇实行“零关税”政策,还实施启运港退税等政策,有利于发展海上航运、游艇旅游等产业。

  记者:海南省提出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请问有何考虑?

  冯飞: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方向,以自主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到2035年实现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海洋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一半的目标,体现了海南加快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决心。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有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总书记每次来海南考察,都对发展海洋经济寄予厚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施策,突出做好海洋污染防控、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要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总书记这些殷殷嘱托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是中央有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在新一轮海洋强国建设中责任重大。同时,要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亮丽名片,海南海洋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三是海南有潜力。与海洋大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023年海南海洋经济的比重仅约占全国2.58%,单位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广东的28.3%,海洋产业规模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成型起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因此,海南发展海洋产业的潜力巨大。

  记者:近年来海南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冯飞: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海南实际,制定出台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组建了省海洋厅、海洋经济与资源保护研究院以及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统筹推进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治理。2018年至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1423亿元增至2559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9.0%上升到33.9%。

  一是科技兴海,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我们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实施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低温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海洋科技重大装备入列,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深海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涉深海科技企业1000多家,“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将持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科创平台建立“政、产、学、研、金、用、介”深海科技创新协调联合体,加强研究机构建设,推动设立海洋科创基金,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要素;深化“智慧海洋”建设,持续推进深海科技项目建设,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助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二是产业强海,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大力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2023年全省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30万立方米,养捕比优化至4∶6,休闲渔业产值增长90%。比如,积极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开工建设3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儋州洋浦、东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全球最大风轮(292米)叶片成功下线,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制氢储能”发展模式。还比如,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探索“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新赛道,等等。我们将抓住封关运作带来的战略机遇,用足用好自贸港政策,重点培育深海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及化工等四大传统产业,积极抢占海洋信息与大数据产业、深海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海洋金融、海商海事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打造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文体、海洋生物、海洋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再造“海上海南”筑牢产业根基。

  三是开放活海,深化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我们坚持开放为先,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海南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比如,实施更加开放的船舶运输政策,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的国际航行船舶46艘,总吨位跃居全国第2位;开通64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比如,加强对外旅游合作,开展邮轮港口海上游航线试点,开通运营6条邮轮旅游国际航线,助推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我们将聚焦打造向海开放新高地,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发展,在海洋旅游、航运服务、海洋领域先进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围绕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重点推进与新加坡在航运标准、管理制度、港口运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推动洋浦港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港结成“一带一路”姊妹枢纽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

  四是生态护海,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优良水质比例为99.67%;自然岸线保有率62.7%,保持全国最好水平。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统筹海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在争取海洋碳汇、碳减排国际话语权上作出海南贡献,努力成为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和标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