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成发: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始终牵挂在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嘱咐我们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要求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云南考察,先后到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看望贫困群众,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昭通市鲁甸县是深度贫困县。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灾区群众,询问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得如何?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第一站就来到这个县。他听取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和灾区恢复重建情况汇报后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他对乡亲们说,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给当地干部群众极大鼓舞,大家写了一首诗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家万户彤彤日,十万乌蒙尽开颜”,以此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2020年1月,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南考察,首站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乡亲们,了解村里的脱贫情况。司莫拉,佤语是“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与他们一家制作大米粑粑,聊家常,详细询问了脱贫情况。李发顺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以前因为缺少劳动力,加上两个孩子要上学,生活一度十分困难。这几年通过养猪、碾米、外出打工等,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对乡亲们说,在大家努力下,你们这里已经实现脱贫并正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可喜可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问:怒江州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被称为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云南是如何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的?
阮成发:怒江州是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怒江州处在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闻名于世的高山深切割地貌,可耕地面积少。怒江州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7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9倍。
按照省委统一安排,我挂联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我感到,怒江之困,困在交通,怒江州是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州(市),高山峡谷成为挡在怒江人民面前的发展之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和牵挂怒江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怒江州被列为全国“三区三州”之一,从国家层面予以重点支持。我们结合怒江实际,采取了一些精准举措,最终啃下了这块“最硬的骨头”,可以用“三步走”来概括。第一步:建设怒江美丽公路。我们投资79亿元,建设了一条怒江美丽公路,沿线经过3个县(市)17个乡镇,30万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不仅是一条脱贫致富之路,更是一条推动怒江州发展的振兴之路。第二步: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让10万群众搬出了大山,这相当于怒江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搬迁,孩子上学近了,群众就医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技能水平提升了,实现了安居乐业。第三步: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一环。怒江州是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大观园、生物物种基因库、自然地貌博物馆、珍稀物种避难所。为了使怒江州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我们在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中,通过培育自驾徒步、森林旅游、半山酒店、康养度假等旅游业态,打造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寨,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问:习近平总书记和独龙族群众之间的故事广为流传,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
阮成发:谈到怒江州的发展巨变,自然会让大家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和独龙族群众之间的故事。
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云南人口最少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民族名字,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刻木记事,结绳算数,用画图表达思想感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才有了自己民族的名字——“独龙族”。很多人对这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民族有些陌生,知之甚少,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书信往来”。
2014年元旦前夕,独龙江乡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习近平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乡亲们回信,就独龙族群众生活改善特别是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同胞的牵挂,远不止书信。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带着对独龙族乡亲们的惦念,在紧张行程中特地抽出时间,与当初写信的5位干部群众和2位独龙族妇女在昆明见面。“建一套新房多少钱?”“原来出山要多长时间?”……此次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的生活情况细问详察,共同分享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喜悦。
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了这一喜讯。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在信里,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独龙族群众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巨变,是党的民族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写照,更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成功案例。用独龙族乡亲们的话说,就是换了一个人间。
“高黎贡山高哟,独龙江水长哟,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这首在怒江广为传唱的歌曲《太阳照到独龙江》,在新时代被唱得更加响亮,深深地表达了独龙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问:脱贫攻坚给云南带来哪些变化?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什么?
阮成发:云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对云南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一是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继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又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迈入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21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许多群众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房子变新了、出行方便了、乡村更美了,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四是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五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六是干部队伍作风得到砥砺锻造,干部辛苦一分,群众就幸福十分。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云南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是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领航定向。他两次亲临云南考察、两次亲自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给予云南各族人民巨大鼓舞和奋斗指引,为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了必胜信心。
二是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党中央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迅速高效地动员起各方力量、各种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我们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了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正是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团结伟力,我们才凝聚起了攻克贫困堡垒的磅礴力量,云南的脱贫攻坚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四是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导下,我们创新贫困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和扶贫项目“六定”精准帮扶机制,推动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为统筹集中,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五是有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我们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贫困不除、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向贫困发起总攻。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创造美好新生活。
(采访组成员:王政壹 李苗苗 杨大志 黄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