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介绍,上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五年来,上海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经生态环境部核定,上海市2019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5年削减39.7%、16.1%、45.0%、20.1%,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给上海市的“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面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五年来,上海积极探索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2015年8月,成立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2017年7月,印发《上海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聚焦生态环保、对外开放、产业转型、综合交通、新型城镇化、区域合作六个方面,形成了21大项172项具体举措。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并专题研究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多次带队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督导河道综合整治、崇明生态岛建设、污水厂建设、重点区域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另一方面,上海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抓手,深入开展举一反三工作。市委书记李强要求高度重视长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加快推动问题整改。市长江办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坚决对标对表,优化整改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和现场督查,狠抓整改工作落实。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3个问题全面完成整改。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6个问题中,5个已完成整改销号,1个按计划加快工程建设到2024年完成整改。
陈寅表示,上海积极开展长江禁捕退捕、崇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等工作,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例如,作为长江经济带首个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地区,崇明与世界级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崇明大米”“崇明清水蟹”“崇明小菜”等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长兴岛千亿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聚焦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等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布局在线经济,依托花博会召开契机,推动花卉全产业链发展,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上海市民到崇明观光休闲。
上海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更是高水平开放的“领头羊”。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长江经济带新时期发展的核心要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滚动编制长三角打通省际断头路年度计划,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越江管廊已经贯通,投运后将形成贯穿皖苏浙沪的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长江口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全线贯通,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港,实现武汉、芜湖、南京等主要港口至洋山深水港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班轮化。信息技术和设施一体化布局方面,以5G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持续提速,推动实施百千万个5G基站建设计划,完成全国首个跨省5G视频通话互联,发布《新型城域物联网专网建设导则(2018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发布《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办事指南》,成立长三角重要产品追溯联盟暨长三角区块链追溯联盟,推进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医院深度应用。
陈寅介绍,为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加快完成长三角区域会议、交通、旅游等一系列服务标准互认实施。上海口岸与张家港口岸着手开发“通关+物流”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通道,上海与安徽开展单一窗口数据查询和统计的对接。在农产品市场方面,上海在徐州、南通等长三角地区扩大基地数量,支持外延基地农资、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系统建设等方面享受上海政策,进一步推进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在文旅产业方面,上海依托长江水道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积极推进长江沿江旅游码头、旅游船舶的标准化建设,开发了若干条从上海出发的长江旅游航线。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陈寅表示,作为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现科技和产业创新突破,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
护一江清水 领绿色发展
——访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调研,并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方法,江苏是如何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系统推进长江生态修复治理的?又是如何推动沿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全省协调发展的?记者近日专访了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
樊金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长江经济带新的使命和任务,江苏全省上下深受鼓舞激励,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长江流经江苏8个设区市,岸线总长433公里,但全省水系相通、水脉相连,13个设区市大多数喝的都是长江水。因此,江苏坚持系统治理,把长江大保护的要求适用于省域全境,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动全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两次现场推进会,谋划建设一大批示范段,引领和倒逼各地出实招、解难题、见实效,坚持清单式整改、项目化推进,并且以大投入推动大保护,全省各级财政总投入近万亿元,不断还绿于江、还江于民,真正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迎着问题上,努力在破解难题当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樊金龙介绍,江苏一方面保质保量完成好国家警示片反馈问题的整改,并举一反三、主动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目前28项国家披露问题全部整改到位,114项省级自查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另一方面,从2016年部署启动了“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此后又按国家统一部署深入开展“4+1”工程,形成系统治理的整体效应。另外,江苏坚定不移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取消化工园区定位25家,整体关停化工园区4家,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100多家。经过持续努力,江苏沿江PM2.5年均浓度“六连降”,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主要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提升41个百分点,新增造林近100万亩。沿江两岸水变清、岸变绿,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
长江是一个巨型生态系统,在保护治理上必须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据樊金龙介绍,江苏制定了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实行全省统一的环保、技术、安全标准,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和江苏实施细则,全省8.21%的陆域国土面积纳入了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同时,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在省内建立水环境质量双向补偿机制,相邻市之间签订生态补偿及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并且率先在全国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9家环境资源法庭,创建“9+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用最严密的法治全流域、跨区划守护母亲河;在省外推动建立省际治理合作机制、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千方百计保护长江江豚这个“水中大熊猫”,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地爱护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沿江地区一直是江苏发展的重心,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江苏坚持源头治理,持续推进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以极大的定力转方式、调结构。江苏一方面统筹沿江与沿海,推动生产力布局全面优化,制定实施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推动钢铁石化等重化产能改造提升、逐步迁转。另一方面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产业体系。江苏重点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着力打造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个优势产业链,推动纺织、船舶、机械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健康成长、蓬勃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五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
长江对江苏来说,既是联系东西的“黄金水道”,又是分隔南北的“天堑”。江苏的解决办法就是“扬长补短”,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扬长”重在发挥江海河联运优势,全力打造长江下游江海联运通道示范区,江苏沿江已形成南京、镇江、苏州、南通、江阴、泰州等6个2亿吨港口。在补短方面,重在突破跨江交通瓶颈制约。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7座过江通道,在建6座过江通道,沪苏通和连淮扬镇铁路均开通运行,有效支撑全省“六纵六横”高铁网主骨架的基本建成,极大地拉近了苏北、苏中和苏南的时空距离,长江两岸日益成为沟通联系东西南北的“大动脉”。
樊金龙介绍,当前,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的《实施意见》。这当中,一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水平,持续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跃升。二是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运输整体效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四是着力提升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水平,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樊金龙表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在江苏交汇叠加,江苏将三者统筹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深化落实,着力推动省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省域全境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总的来说,江苏就是要通过持续奋斗,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战略任务在江苏转化为现实图景,实现新的“沧桑巨变”。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展现“窗口”担当
——访浙江省副省长陈奕君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又被赋予“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更加责无旁贷、更应奋勇争先。浙江省副省长陈奕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5年来,浙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锚定先行示范战略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美丽浙江,为推动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作出了应有贡献。
筑牢“压倒性”位置的政治自觉
在“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始终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定自觉将“共抓大保护”摆到压倒性位置加以谋划、部署和推进。
据陈奕君介绍,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浙江立整立改、砸实重锤,2018、2019年警示片涉及的14个问题中12个已完成整改、剩余2个按时序推进,2020年警示片涉及的9个问题也正在高标准全力整改。立足举一反三、常态长效,完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建成浙江环境地图和生态环保综合协同管理平台,优化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率先出台河长制规定,实施生态环保责任规定和职责清单,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压实。2020年5月,浙江省“三线一单”经省委、省政府审议后发布实施,进一步强化环境资源紧约束,持续推动各地做好生态绿色的优选题。
打出“全省域”美丽的组合声势
陈奕君说,浙江以更好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以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为带动,高标准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全链条、全行业、全省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领先长三角,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
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互促并进,全面剿灭劣V类断面,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在全省污水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清洁排放“浙江标准”。
全域建设“无废城市”。统筹抓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建成统一监管信息平台,出台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举报重奖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跨界倾倒,深化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和危险废物“存量清零”,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打造“大花园”。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修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区绿化覆盖率近40%,相当于每个城里人拥有14平方米的公园绿地。聚焦新型城镇化,贯通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的节点枢纽,加快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新时代“五美”城镇,加快形成全域秀美的大花园格局。
凸显“现代化”引领的动力转换
近年来,浙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之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美丽不断转化为竞争力和生产力。通过治水拆违倒逼、“小微企业园”引领,铁腕整治“低散乱”,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铅蓄电池等6大行业整治,全省重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增长点,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经济”占全省GDP超四分之一,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3%,新旧动能转化不断加快。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放大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战略叠加效应,高水平构建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
陈奕君表示,注重改革赋能,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供给,浙江进一步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初步实现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深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与林、水、气等“绿色指数”挂钩,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出境水水质财政奖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财政奖惩等8大绿色财政奖惩制度。积极推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制度,推行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排污权、用能权、水权交易制度。首创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出台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办法和省级标准,组建“两山银行”等生态产品金融平台,探索形成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让生态产品有价值、能增值。目前,湖州、衢州、丽水、安吉、洞头、宁海、新昌等7地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安吉、江山、宁海入选文旅部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着力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访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亲临长江岸边,高度肯定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殷殷嘱托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作为万里长江的重要一段,安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着力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日前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坚持对标对表,坚决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政治责任。安徽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党组会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8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开展3期培训班集中学习。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和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先后17次率队深入沿江市县明察暗访,从长江安徽段起点最上游同马大堤起点至最下游驷马山乌江枢纽处,千里踏勘,走盲区、查死角、补漏洞。
“制定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落实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施意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南京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安徽已经出台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意见,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必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邓向阳说。
坚持抓主抓重,全力打赢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向污染宣战,奏响“水清、岸绿、产业优”的新时代“长江之歌”。安徽大力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以生态环境警示片三次披露的56个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开展全河段、全天候、全链条摸排,对1841个问题逐一制定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项清单”,截至目前共整改完成1668个。深入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科学划定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全面治理“散乱污”企业,全面摸底排查和整治长江干流安徽段入河排污口,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开展沿江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大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整治黑臭水体146条,关停46家化工企业,完成长江干流5公里范围内1175家畜禽养殖场整改,实现尾矿库闭库62座。严格落实“十年禁渔令”,全省禁捕区域内1.2万余艘渔船、3万多渔民全面退捕,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
邓向阳介绍,安徽坚持调优调新,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九章”量子计算机、质子刀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着力打造产业“硬支撑”,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以“铜墙铁壁”为重点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蓬勃兴起,以“大智移云”为引导的数字产业加快抢滩布局。着力构筑立体“交通网”,盯紧断点抓贯通,盯紧痛点提能级,商合杭、杭黄、合安等高铁项目建成运营,高铁通车里程达2329公里,居全国第一,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引江济淮航运工程、芜宣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坚持从紧从实,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安徽全面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将“湖泊实行河长制管理”写入地方性法规,全省共设各级河长53150名、湖长2774名。建设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省设立五级林长52122名,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坚持区域协作,与沪苏浙联合建立长三角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气污染防治互督互学制度,与上下游省份签订长江流域跨省界、市界联防联控协议。
邓向阳表示,安徽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究”,认真执行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损害严惩重罚等制度,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好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