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发稿时间:2024-04-08 15:43:36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左停

  【学习金句】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实践分享】

  丰富乡村文化活动,

  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举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比赛期间,近百家非遗文创展位、主题茶饮、具有苗族特色的农产品亮相。体验民族文化,品尝特色美食,不少人慕名而来深度感受农文旅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新貌。这一文化活动,坚持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和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立足本地资源特色

  篁岭村位于江西上饶婺源县东北部,是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徽派古村落。受地形限制,村内可用地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匾晒在自家屋顶的木架上,形成独特的“晒秋”景观。经过探索,篁岭村以“晒秋”文化、梯田油菜花海和徽派古建文化为抓手,通过特色“晒秋”摄影展、主题油画展、“晒秋”艺术季、屋顶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展现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IP,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憨态可掬的泥娃娃、色彩艳丽的木板年画、形象生动的木雕……在山东惠民县火把李村举办的传统工艺大会活动现场,千种非遗作品引来人们驻足欣赏。精彩亮相的非遗作品,百余名非遗艺人现场展示的“绝活”,彰显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映照着乡村文化的繁荣景象。

  【专家解读】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左停

  近年来,北方的雪乡、那达慕,南方的梯田、泼水节等文化符号伴随乡村旅游的兴盛进入大众视野。融合了乡村民族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元素的“村BA”篮球大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央视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国家层面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推广这一乡村体育文化活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是人和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乡村文化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性和价值性,如何开发其效用和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将越来越彰显其多方面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目前,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许多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积极创新探索,为乡村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方向性启示。具体而言,进一步实现乡村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政府以及各方社会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多样化开发乡村文化产品。一方面,依托多样化的乡村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产品。在开发乡村文化产品时,不仅要打造乡村文化的“拳头产品”,还要以亮点产品带动其他乡村文化产品繁荣。如“村BA”赛事上不仅有篮球比赛,还有当地村民队伍穿着民族服饰,为广大观赛游客提供免费品尝的特色农产品。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拓展文化产品牵引调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广度,更有利于避免亮点文化和显性文化掩盖甚至削减当地文化多样性,确保乡村文化在产品化、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仍然保留体系化、多样化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发乡村文化产品。乡村文化产品与其鉴赏主体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开发乡村文化产品前应首先对其主要鉴赏主体的文化需求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类型划分,避免向文化需求差异化程度高的不同鉴赏主体供给同质化的文化产品。应注重提高文化产品开发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面向不同鉴赏主体,设计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如面向“特种兵式旅游”游客,就需要提升文化产品的易打卡、好上镜属性,并保证其包装便于分享、携带与馈赠;而面向深度体验式的文化鉴赏主体需求,则需要为文化产品嵌入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保证文化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强文化产品的故事属性,持续提升文化产品品牌接受度与传播力。

  第二,积极推动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应延长乡村文化产业价值链,拓展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如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山水环境,建设旅游露营点基础设施,并在旅游观光产业链环节的基础上,将本地乡村文化元素嵌入风味菜肴、特色饮品、民乐演出、篝火晚会、团建培训、亲子研学和体育运动等多种服务中,提升各类消费项目的文化吸引力,增强乡村文化产业的系统性和本土性。其次,应运用市场化机制改善乡村文化经营主体的运营状况。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应树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在乡村文化保护和市场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做好乡村文化产业运营管理,保证乡村文化产品有品牌标准、有多样品种且能快速更新迭代,又要兼顾乡村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属性,确保文化产业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紧密利益连接。最后,应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和参与性。随着乡村文化产业逐渐繁荣,本地政府和企业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运营乡村文化产业,有序将参与产业运营和管理的渠道向乡村本地居民、外来居民、小微企业和公益组织开放,如在文化产业经营空间为本地农民和小微经营主体开辟农产品和杂货零售区,为其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合作经营和利益分享机制,提升各方主体的公平感和获得感。

  第三,搭建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平台。一方面,应注重筛选推广基层涌现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形式。应持续挖掘如“村BA”“村超”等有效融合体育、文化、乡村和民族多种元素的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对其进行政策性支持,通过打造和推广代表性的乡村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品牌,以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文化价值实现,彰显我国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繁荣景象,进一步满足社会层面对于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另一方面,应引导各地从当地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发展差异化的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根据本地乡村人口情况,发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尤其在推广“村BA”等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创新形式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差异性。

  第四,从城乡融合角度拓展乡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城乡融合带来的人口、信息、产品和服务要素双向流通对于实现乡村文化价值至关重要。在提升城乡融合深度方面,政府应不断改善城乡之间的信息通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硬件条件,通过扩大5G网络覆盖面,开通县级高铁站,根据需求加开高铁班次,完善县域层面的通村公路网络等,改善城乡之间的信息和交通互联水平;在软件层面,应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引进培育本土化的电商、短视频数字技能培训团队,为基层干部和农村居民开办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村居民数字能力,培育更多乡村网络达人,开辟数字时代的乡村特色文化展示窗口。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博主深入乡村,制作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高品质纪录片,为城市居民拓展了解乡村文化价值的途径。在城乡融合广度方面,应以县城为载体,不断拓展城市、县城和乡村三者之间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资源互补关系。一方面,将县城打造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集中展示的平台,以及乡村居民获取就业机会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通过开发村级惠民演出、体育赛事或音乐会等县域层面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置文化产业就业岗位,丰富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另一方面,县城应面向城市体系不断输送本县优质乡村文化产品,为本县乡村文化产业拓展城市市场,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县域乡村体验特色文化并消费,还可从乡村选拔优秀的文化人才向城市输送,同时承接更多城市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未来,推动乡村文化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认知,协同开发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并在更加宏观的层面谋划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通过城乡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乡村文化价值实现拓展更多路径。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