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区域贸易投资
增长注入新动能
“RCEP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大型自由贸易协定,涵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方方面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来,RCEP推动成员间货物贸易成本明显降低,为企业跨国投资带来多重利好,大幅提振地区经济复苏信心,为区域贸易投资增长注入新动能。
美尔雅服饰有限公司是黄石海关辖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服装行业龙头,90%以上客户来自日本。RCEP实施以后,该公司充分利用RCEP相关原产地规则,合理安排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以我们出口日本的混纺女裙为例,凭借海关出具的RCEP原产地证书,税率由最初的10%降至8.2%,2023年4月1日又降至7.3%。”该公司服装事业部外贸负责人介绍,RCEP生效后,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订单量稳步提升。该企业两年来RCEP签证货值共计2.3亿元,进口国关税减让达432万元。这正是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等措施为企业带来实惠的缩影。
“可以看到,RCEP各成员遵守原产地累积规则,惠企实效持续释放。”翟崑说。
翟崑认为,RCEP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协调、倡导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等方式,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有益支撑,也为全球贸易体系的演进和升级提供了有益经验。RCEP也促进区域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RCEP通过设立数字贸易规则和建立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推动了区域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
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
合作持续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前11个月,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中间品出口,比2021年同期增长17.4%,是RCEP区域内最大的中间品贸易国。
“中间品贸易的增长说明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持续推进。”翟崑表示,RCEP高水平的开放举措不仅利于最终品贸易的创造与转移,也扫除了区域内中间品流通的障碍,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推进了区域内中间品贸易的发展。RCEP在投资等领域市场准入的放宽更是促进了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了区内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细化发展。
在RCEP框架下,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中间品贸易,翟崑认为,首先,应持续提升区域内互联互通水平。持续加强我国与RCEP成员国交通物流的互联互通,推动海上、陆地、管道等多式联运,有效应对供应链冲击。加强信息共享,有力保障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地区间、产业间合理流动和畅通,保障供应链畅通。
其次,通过错位化发展降低竞争性,增强互补性,形成互利互惠的经贸格局。在与日韩合作方面,可以依据中国优势条件和国别特色,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化以及生产环节上的比较优势来降低重叠性。在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方面,将中国低端产业有序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盟国家转移以规避低档次竞争,也减轻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环境规制的压力。此外,重视自由贸易协定深度条款和边境内措施对亚太产业链供应链关联的重要作用。着眼RCEP完善升级,在未来的谈判中不断深化贸易协定内容并纳入更多的边境内条款。
全球最大自贸区红利持续释放
面向未来,RCEP将持续释放红利,不断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提速升级。“未来5至10年,是RCEP政策红利释放的关键阶段。”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2至2028年,RCEP区域的GDP增长额将达到13.3万亿美元,这个增量将比美国和欧盟的GDP增量总和高17%;到2040年,东亚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左右提升至50%以上。由此,RCEP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增长中心。
谈及下一步如何更好释放RCEP这一全球最大自贸区的潜力,翟崑表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监管协调以及推进数字经济合作。
迟福林认为,中国与东盟在推动RCEP全面实施与不断升级中可以发挥更多重要作用。比如,扩大RCEP覆盖范围,拓展RCEP“零关税”商品覆盖度,提升投资开放度;推动中小企业更有效地融入RCEP产业链供应链,加强相关成员在半导体、生物科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核心产业合作。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从国内看,中国应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多出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为周边经济体创造更大的市场和进口需求;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对接。下一步,各成员国应关注如何做好高水平的商品市场开放、服务市场开放、数字市场开放以及绿色市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