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赵艾:全面深化改革:十年,今年,明年

发稿时间:2023-12-26 16:32:41

  【编者按】:12月21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厦门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改革(2023)年会暨地方全面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层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的演讲内容。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十年回顾

  今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10周年。同时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与成效,盘点2003年的改革,展望2004年的改革,对于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要精神,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谈点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开创了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一、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阶段目标,并将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新修改的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把握改革正确方向,首先要把握好这个根本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就是要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深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

  二、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改革工作全局,举旗定向,领航把舵,谋篇布局,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之后改为中央深改委,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追责问效的督察落实机制。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从2014年1月22日第1次到2017年8月29日第38次,十八届共38次。2017年11月20日,2018年1月23日,十九届又分别开了2次。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到目前为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30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从2018年3月28日第1次到2022年9月6日第27次,十九届共27次。2023年4月21日,7月11日,11月7日,二十届已开了三次。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了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攻克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深层次难关,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努力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完善改革政策。改革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不竭内在动力。改革中,我们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可以说,坚持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既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实践表明,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之后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在深化改革中,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印发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

  五、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深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在部署推进各项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切实解决体制机制中的突出问题。在制定方案上,强调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拿出的方案要有棱角,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在部署推动上,强调要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在督促落实上,强调要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结果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六、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重视并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重大改革的重要方法和经验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和国防军队等各领域,改革任务之全面、内容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因此,各项改革举措有序有力有效落实,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等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科学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遵循改革特点规律,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也就是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主线和重点,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从改革的全局和整体出发谋划改革,把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改革的整体效能,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使不同阶段的改革在进程上有条不紊,不同领域的改革在步调上协同一致。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凡属重大改革都坚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改革实践中,研究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时,同步考虑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及时上升为法律。全面实施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或废止。通过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落实改革决策,巩固发展改革成果。推动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比如在市场体系改革方面,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等。

  八、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成功地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三者动态地统一起来,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蹄疾步稳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对于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则大胆干,但反复强调胆子大不是蛮干,而是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对于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注重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而不是指望一招制胜、立竿见影。从而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实现有机结合,从容应对挑战,有效抵御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九、改革与开放密不可分。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方法上,坚持基层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既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把握本质、探索规律,又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思考、高瞻远瞩、整体谋划,从总体上增强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亲自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实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同时,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要鼓励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对需要稳妥实施的改革,积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看准了再推开。实践表明,把“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置于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来进行,把加强顶层设计置于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科学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十年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向全国复制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2020年,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深圳为发端,正式启动。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之后,在海南、浦东、浙江、横琴、厦门等重点区域陆续进行战略部署,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出台政策文件,内容、形式虽有差异,但均强调以综合授权改革方式系统推进。试点开展3年以来,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2022年10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第一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共18条。2023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第二批)》,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项经验进行推广。浦东和厦门紧随其后,也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基层探索既充分发挥了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又能够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面上的改革。基层实践和探索还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必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关于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继续向纵深推进。第一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2023年4月21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会议强调,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准改革方向,明确目标任务,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要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统筹全局、把握重点,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努力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攻下一些难点。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多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部门去,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既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又善于综合各方面情况,在总体思路和全局工作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要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完善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下更大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健全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改革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各方关切。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第一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革。2023年11月7日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强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强化功能作用,健全收支管理,提升资金效能。预算工作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要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3.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第三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制度设计,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增强国有经济对自然垄断环节控制力,更好满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需要,更好保障国家安全。电力、油气、铁路等行业的网络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是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要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任务、履行国家安全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经营范围和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推动处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加国有资本在网络型基础设施上投入,提升骨干网络安全可靠性。要对自然垄断环节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

  4.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2023年7月11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围绕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稳定可靠供应。要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分领域监管和跨领域协同监管,规范油气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要深化油气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好储备的应急和调节能力。

  5.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6.深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体制机制改革。第一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会议指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要充分考虑民营经济特点,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引导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023年7月1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共八个方面31条政策措施。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从四个方面提岀17条举措。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从五方面提出28条具体举措。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从七个方面提岀25条具体举措。9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

  7.深化农村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着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要把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对探索创新中遇到困难的要及时给予支持。强调要锚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化科技教育及专家咨询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一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2.科教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强调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要根据薪酬管理需要和实际,优化和规范分配制度,树立正确分配导向,坚持人才为本,突出创新优先,坚持薪酬分配要同绩效紧密挂钩,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要加强薪酬管理监督,确保把国家的钱用在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3.专家参与公共决策机制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立足更好服务和支撑公共决策,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流程标准,强化全过程管理,营造人尽其才、富有活力、风清气正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环境。专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要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政治引领,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健全从专家遴选到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分领域、分类别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规范,明确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责任等,激励这些专家积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四、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污染防治、绿色转型体制机制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好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2.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制机制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要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3.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改革。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力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要把稳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

  4.探索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和园区层面工作的灵活性,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和其他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的构建完善提供支撑和参考。2023年7月17-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大会提出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和推进“六项重大任务”,都需要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也都需要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来推进。

  五、推动开放型体制机制改革

  1.以改革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时也强调,“我们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要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抓紧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要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2.出台有力度的改革政策措施。2023年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五方面18条工作措施。一是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不断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促进内外贸检验认证衔接,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促进内外贸监管衔接,促进内外贸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各方采信“三同”认证结果。二是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组织开展外贸优品拓内销系列活动。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平台交流对接作用,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三是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完善内外贸信用体系,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提升物流便利性,加快发展沿海和内河港口铁水联运。强化内外贸人才支撑,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内外贸融合的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四是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鼓励加大内外贸一体化相关改革创新力度。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中西部等地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内外贸品牌建设,支持内外贸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有关财政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综合性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机构对内外贸企业的服务能力。

  3.举办系列国际展会和论坛推动改革。向外界释放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信号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与国外政府、企业和机构的联系,推进合作走深走实。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主题为“新时代共享未来”的第6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有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聚焦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10月17-18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主旨演讲。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此外,还举办服贸会、消博会、数博会等一系列国际展会,进一步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但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

  3.深化改革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开放的脚步不断向更深处拓展。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办18条,8月上旬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六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11月1日挂牌,新疆成为我国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1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六个方面170余项试点任务。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七个方面80项措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180多项自贸港政策文件落地生效,随着2025年底前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倒计时临近,31个封关硬件项目主体工程也即将完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的脚步向更广领域拓展。扩大服务业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批准设立首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缩减到31项。一系列务实的开放举措、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着全球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虽然跨国投资低迷,但今年以来,上百位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访问中国,一大批外商投资项目加速落地。加码投资中国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吸引外资企业?因素很多,根本的一条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产业链供应链有独特的低成本优势等。

  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展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而言,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年。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的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矛盾,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一、总体改革布局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和潜力,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央政法委在专题研究科学立法的基础上,2023年9月专题研究严格执法,12月初又专门开会专题研究公正司法工作。会议强调,政法机关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牵引,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抓手,推进公正司法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征程,政法机关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相信2024年司法体制改革会进一步深入。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相信2024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文化体制改革会有新动作。

  四是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分配制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六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完善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实践的能力和定力。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九个方面的经济工作。

  深化改革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三项。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三个“必须坚持”就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高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攻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抓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具体讲:

  一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二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体系等。202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进展的汇报,强调要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先行先试探索力度,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要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专项整治,加大典型案例通报力度,把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

  三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包括持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深化税制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健全财政体制,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四是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预计包括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等。

  五是“三农”方面的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列为2024年重点工作的第四项。

  2023年,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涌现,导致我国对外经济部门出现了一些波动,出口连续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趋于下行。然而,需要认识到,出口和外资短期波动主要受国际经济环境等周期性因素影响,就长期发展趋势而言,我国商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并未下降,商品贸易仍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居世界前列,依旧是外资最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因此,2024年的对外开放,将抓好以下重点。

  一是外贸方面。改革及政策着力点包括支持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外贸新动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

  二是外资方面。将“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三是制度型开放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深层次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

  四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2024年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重点工作的第八项。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三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是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总的来看,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将会迈岀新的步伐,有许多新的举措,开拓出新的局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