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主要围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就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能和对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新趋势新特征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中速收敛。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供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制造业陆续进入平台期,以及基建投资的空间相对收窄,传统动能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逐步减弱。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由高速向中速收敛。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2%左右。今年基数抬高后,明年要继续实现5%左右增速难度增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应该在5%至5.5%的区间。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和韩国从高速转向中速,经济增速降幅大体在40%左右,我国现在差不多已经达到这个降幅,未来有望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如果把高速转向中速的过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同时伴随着投资收益边际递减,下半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投资的贡献率相应下降。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农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接近尾声,传统产业陆续达峰并进入平台期,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从新旧动能转换看,房地产、基建等传统动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动能正在形成但替代传统动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关系看,稳增长的传统政策边际效益递减,而改革释放新动能有待增强。新旧动能转换中有一条基本线索,就是数字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加之“5G+工业互联网”给制造业赋智、赋能,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组织中心,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是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度提高。随着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递减,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对城镇新增人口的贡献下降,城镇化速率也在放缓,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便如此,到“十五五”末城镇化率依然会达到70%左右。城镇化由过去的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提高城市功能、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将成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大规模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5G的建设,加快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增长极+大通道”将主导区域发展格局。以大都市圈、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将聚集更多的高端要素、人力资本,在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同时也会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四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拐点叠加出现。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和能源效率提高,资源消耗强度、能耗强度、环境排放强度都将持续下降。能源消费增速趋缓,2030⁓2040年有可能达到峰值。可再生能源、风能、光能等大幅增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主要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进入平台期,部分污染物将与经济增长“脱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已经先后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趋缓,到2030年前碳排放总量将可以达峰,但主要污染物叠加进入峰值期将增大资源环境压力。
二、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新动能。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R&D)投入已经突破3万亿元,强度达到2.54%。近两年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家大,科技进步加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位居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中国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科技领军人才偏少。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科技进步的路径之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这种路径下,技术源头在海外,创新以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创新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这将释放发展新动能。
二是产业变革新动能。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展开,“新三样”就是缩影。未来需要聚焦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未来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产业变革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动能。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尤为紧迫,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从国际经验看,各国越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就越依赖,随着某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上升,该行业对外依赖度也将呈上升趋势。只有在开放环境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城市转型新动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能级提升为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联动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主要来自生产服务业,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同时,城市转型还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来释放消费潜力。我国有近3亿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缺口18.02个百分点。根据OECD的研究,若这部分人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城市能级提升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拓展新动能。
四是绿色发展新动能。2023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超过煤电的装机总量,中国新能源装机已占全球的三份之一以上,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新能源投资第一大国,也是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设备主要供应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今年有望超过900万辆,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出口“新三样”。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化石能源已进入技术成熟期,而可再生能源还处在技术发展前期,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幅度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空间还很大。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将带来巨大的增长动力。
三、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我们讲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延伸。支持领军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融资结构,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迅速发展,要求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是围绕产业变革深化改革。产业变革要求构建新型竞争性市场结构,进一步放宽产业的市场准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企业规模效益边界发生变化,要求鼓励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要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体制创新,形成集群内各个主体的协同机制。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投入,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加强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拓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空间。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用好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数字化链接模式,为产业升级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围绕城市转型深化改革。建立有效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鼓励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拓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发展空间。统筹规划城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耦合联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四是围绕绿色发展深化改革。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加快制定碳市场法律法规,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引入碳配额拍卖机制,逐步提升碳配额拍卖比例,更好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我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交流合作和相互链接。发展绿色金融,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发展。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