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川渝第三城,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绵阳是科技之城,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两院院士28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2022年,国家专门出台指导性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绵阳是产业之城,联合国工业分类的3个门类齐全、41个工业大类拥有38个,“绵阳造”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的有22种、全国前三的有51种。绵阳是开放之城,开放通道四通八达,境内宝成铁路、西成客专纵贯南北,13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郊机场通航40余座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超400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50强。绵阳是魅力之城,建城2200余年,诗仙李白在此生活了24年,孕育了欧阳修、文同等人文大家;现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占全国的22.4%,被誉为“中国野生大熊猫第一市”。此外,绵阳还是国家重大改革试点集聚地,“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等国家改革试点71项,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绵阳贡献9条。
近年来,绵阳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锚定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战略目标,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呈现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去年,绵阳在全国GDP百强城市中位列第86位、较2021年上升6位;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较上年度上升21位,是全国进位最快、最多的城市。今年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高于全国(5.2%)3个百分点。
一、以改革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核心优势,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绵阳着眼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协同创新能级显著增强。一是“建云上两城”链接全球资源。着眼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通过“云端”联通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已入驻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等29个顶尖团队;先后建成运营国家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涪江(核医学)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架转化桥梁”打通供需两端。针对科技城大院大所众多单科技成果转化的及时性和本地转化率不高的实际,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合作联盟,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活动,打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面向全国发布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600余项,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200余项。获批建设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三是“引金融活水”润泽科创土壤。出台“科创十条”“金融十条”,组建川渝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建成运营科创基金小镇、沪深北交易所绵阳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承办全国首届产融合作大会,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以改革创新筑牢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打造成渝经济副中心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我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着力建成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一是紧盯“主阵地”,系统化促园区提质。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建立租让结合、“标准地”出让等工业用地多元供应体系,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速5个月;通过直接赋权、委托行使等方式,差异化向市属园区下放管理权限51项,向县属园区放权赋能1276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2022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88.9%。二是瞄准“新赛道”,多维度提产业能级。实施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集群成链工程,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集群成势,举办机器人大赛、无人机产业发展大会等国家级活动,研发制造发射“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连接器产业集群分别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激发“内生力”,全方位育市场主体。组建全省首家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大力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一企一策”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5家,3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三、以改革创新走好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秉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的理念,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持续拓展互利共赢新局面。一是“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强磁场”。创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先后赴厦门、宁波等地开展活动6场,现场销售产品及签订购销协议金额突破100亿元。优化调整7个驻外投资促进中心,创新以商招商、金融招商等模式,去年来,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53个、金额4284.59亿元,其中百亿级工业项目11个。二是“建圈+强圈”,扩大“朋友圈”。探索打造涪江流域协同发展区域合作样板,推动流域沿线9城开展生态共保共治、交通互联互通、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去年来,签署合作协议20余个,涉及金额超100亿。三是“线上+线下”,优化“软环境”。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深入开展“暖企”行动,线上建立“企业家微信群”24小时在线解决问题,线下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举办专题座谈会290余场,解决企业难题3560余个,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
四、以改革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智慧力量,打造西部人才聚集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创造性提出“引才门槛不高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不低于同类地区”的理念真心实意招贤纳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一是创新政策引才。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实行“带编进校”和“免笔试”招贤纳才。去年来,累计引进海内外人才3.6万余名,兑现人才政策奖补资金超2.8亿元。二是破除壁垒育才。构建公共实训、技能竞赛、成长激励“三大体系”,全链条培育技能人才,全国首个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在绵启动建设;持续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市场化机制实施高校预研项目”“国有企业人才分类评价”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三是一体服务留才。设立“科技城人才日”,发放“科技城人才卡”1535张,全覆盖建设市、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为高端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内容,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支持、在生活上有照顾。
五、以改革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民生基础,打造品质生态宜居地
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有解思维”作为民生难事解码破题的“金钥匙”,实施“改革+民生”工作推进机制,让一张张“民生清单”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一是“精准治”书环境之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搭建水生态监管平台,深化党组织+河长制机制,推进水岸同治。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居全国第45位,芙蓉溪成为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二是“生态+”绘绿色画卷。推进生态与城建、产业、民生、文化等相结合,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2022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2.3%,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50%,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三是“双工程”办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优质学校领办、优质资源共享“双工程”,建成办学共同体25个、学区47个,绵阳高考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连续23年领跑全川。四是“微改革”护群众健康。探索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一村一月一义诊”三项医疗服务微改革,推动涪江流域11个城市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群众5000万人,人均就医缴费时间缩短60%以上。
改革,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多绵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