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亳州市:创新开展待遇领取“无感互认”改革助力社会治理更高效 群众“有感”更幸福

发稿时间:2023-10-25 13:58:04
来源:亳州市委改革办、亳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2023年以来,亳州市延伸“退休一次办”服务,依托数据融合和网格化服务,创新开展城乡居民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无感互认”改革,有效解决群众低档缴费待遇低,补助按时发放不精准,领取待遇多头跑腿、多次认证等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改革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亳州市通过创新“无感互认改革”,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目前,全市以农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为主的136.67万名群众(120.09万农村居民)已享受到“零跑腿”免申即享的待遇领取72.3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党委领导、政府推进,打造“党建+网格”体系,靠前服务包保群众。亳州市委从最先“一百米”发力,将“无感互认”作为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点,统筹谋划、高位推进、按季调度、破解难题。市政府印发《亳州市全面推行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市、县、乡镇和村(社区)四级职责。将全市1436个村划分为135711个网格,由村“两委”干部和居民组长分别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开展“五个一”敲门行动(即到群众家中见一次面、聊一次天、宣传一次政策、登记一次信息、收集一批问题),面对面、点对点,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难有处解。线上通过“无感互认”平台征集群众反映问题,及时派单处理、跟踪督办、汇总反馈。线上线下齐发力,着力突破数据盲区,找到社保缴费中断人员、到龄应领取待遇人员以及领取待遇后年度资格认证数据比对不到人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量化组合式”比对,辅以人工服务摸底数据,实现精准认定,为各类群体提供个性化帮扶,确保城乡居民待遇免申即享,应享尽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数据归集、部门互认,搭建“一网多用”平台,智慧赋能基层减负。人社部门牵头研发“无感互认”平台,汇集公安、医保、民政等24个部门3378.82万条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48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3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39项强认证数据,9项弱认证数据。通过平台对多源、异构、分散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清洗、融合,有效满足数据共享需求,实现“系统融合、信息集中、数据跑路、共享复用”。全市统一认证时间、认证方式和结果应用模式,确定数据比对清单和互认事项目录,编制数据比对工作流程图。将“无感互认”融入“退休一次办”服务事项,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确保群众需求摸得准,找得快,干部靶向联系,有的放矢,满足基层干部“管用、易用、爱用”的工作需求。农业农村、人社、交通运输等10个部门依托“无感互认”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22个待遇领取事项资格认证全域联动办理,结果互认复用,减轻行政部门和基层组织工作量。

  (三)畅通渠道、提高保障,拓展“精准多元”服务,合力增强治理效能。一是金融支持“帮扶办”。人社、乡村振兴和税务等部门会同商业银行开发贷款产品,对家庭困难的群众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助保贷款帮助参保群众高档次缴费,高待遇享受。二是就业服务“指导办”。深化平台应用功能,为低保对象、脱贫人口、农民工等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支持特殊群体“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三是资格认证“畅通办”。通过数据信息比对办、人脸识别自助办、柜台服务窗口办、社会化网点就近办、参保单位协助办、特殊群体担保办、短信服务提醒办和人工上门兜底办多种服务方式,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感”完成领取各项待遇资格认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四)群众参与、严格监管,筑牢“跑冒滴漏”防线,链式强化风险防控。一是提供申报待遇停发功能,群众通过手机登录“无感互认”平台,自助提交待遇停发申请,足不出户解决“不想骗”问题。二是通过数据比对,靶向确认疑似违规领取待遇人员信息,由基层网格员上门核查,最终确定是否具备待遇领取资格,解决“不能骗”问题。三是村(社区)委会通过系统平台按月报送辖区内疑似丧失领取待遇人员信息,解决“不敢骗”问题。四是加强法治宣传、信息发布、风险提示、案例剖析,制定举报奖励办法,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切实维护资金运行安全。

  三、经验成效

  (一)资格认证“更精准”。通过数据比对,关联待遇领取人员旅游出行、就医购药、医养机构入住等生活轨迹信息,识别待遇领取人员生存状态,做到识别精准、认定精准,提升基层服务效能,改善群众服务体验。

  (二)待遇领取“更省心”。重点解决农村居民认证3分钟,跑腿“一整天”的困扰,群众“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服务越来越暖、体验越来越好。

  (三)资金运行“更安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数据网格同步”“齐抓共管同治”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监管体系,为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武器”,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养老钱”。

  (四)基层管理“更便捷”。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掌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困难群体动态,确保新增一个、帮扶一个,到龄一个、发放一个。基层干部只需对无生活轨迹又未进行自主认证的人员开展人工认证,大幅提升资格认证质效,大幅度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同时也节省了资格认证主管部门的管理成本,解决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社会治理“老大难”问题。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