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贡献

发稿时间:2023-05-10 16:05: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于沛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密拉波、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最早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状态。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文明”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相联系,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志,是标示社会开化、社会进步的概念,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全部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近些年,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对其有深刻论述: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以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提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迅即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2020年11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构建人文共同体,即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的指导下,不同文明特色的成员国实现平等交流、合作共赢。

  ——2022年7月,“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时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2022年岁末,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阿文明相互欣赏,书写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中阿双方要“加强文明交流,增进理解信任”,“树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是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最新表达。中国文明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交流是文明存在、发展的基本方法和特征。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历史。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文明是平等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根基和精神力量。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球文明倡议”关注全人类共同福祉,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

  长期以来,西方在全球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将西方文明剪裁的价值理念说成是“普世价值”,声称抽象的、绝对化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宣扬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即在所谓“普世价值”旗号下的“西化”道路,企图建立起西方大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统天下。然而,用“普世价值”代替“全人类共同价值”只是一厢情愿。虽然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全人类共同价值寄托着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是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这是相通的。“普世价值”与之相悖,风马牛不相及。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阐释其基本内涵,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此后在许多重要双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顺应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时代潮流,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以深邃睿智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刻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将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事实表明,中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为世界尽责、为人类担当,矢志不渝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望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的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共性,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特殊价值的人为凸显或膨胀。当今世界,应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底色,这对于深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彻底摆脱了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切实回答了世界追求和平、和谐、公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全球化和多极化迅猛发展,但是,全球治理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国际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旧的国际秩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后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由帝国主义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建立起来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遵循开放、透明原则,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所维系的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诉求。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倡导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合力应对挑战,共护和平、共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基本理念与主张,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当前,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愈来愈成为国际社会价值追求的正确的理念指引。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此,他借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用近300年,使10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实质,是以资本逻辑引导社会发展,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改造世界。现代化酝酿和肇始于西欧,在欧美得到发展,继而在全球扩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以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非欧美国家“现代化”的标尺。在他们看来,“现代化”不仅要全盘引进欧美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科学技术,也要全盘复制欧美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他们认为,“西方化”是衡量“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否认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的可选择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版图重新改写,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现代化”即“西方化”等谬说,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摒弃。

  世界现代化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同一个重合的历史过程,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经典表述是:“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一“结果”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因生产力革命、科技革命和交往革命而生成。历史最初向世界历史转变,大体始于16世纪,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赋予各国现代化鲜明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又从不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各种文明璀璨辉煌、相互借鉴,不断丰富着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今天,现代化已经被普遍认为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模式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它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连续的变革过程,而不是“西化”的过程。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可以更好地弥合分歧,在国际关系中营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良好氛围。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社会局面。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前景,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针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难题,习近平主席十年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诉求,聚合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赞同。全球文明倡议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道,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注入强大正能量。

  近代以来,世界进入了文明“多元化”与“一元化”两种主张的激烈博弈时代,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使这一博弈日益凸显。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极力要建立自己在全球的文化霸权。然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正是各民族多元文明发展、交流、交融,才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1922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写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多元化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这些文明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各国对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从文明维度出发,通过文明对话解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时代命题,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这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时代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世界各个国家虽在历史发展、意识形态、法律基础、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顺应人类的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包容发展。其基本内涵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凝聚共识,努力建设“以天下为一家”的美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之上,需要以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其坚实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国情和发展道路,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不仅积极倡导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友好合作文件,日渐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加强文明对话,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并进,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