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孙久文: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方向

发稿时间:2023-03-30 09:19:08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3月26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中共吴江区委、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吴江实践’高层研讨会”在苏州市吴江区召开。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久文的演讲录音整理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我从学术角度,从区域经济发展、变革和一体化的角度,围绕“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方向”这个题目,我讲三个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途径探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上面的曲线图是1978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增长的情况。大家看到,我们从90年代之后区域经济就产生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发展曲线是直线向上的态势。这是中国区域经济的总体特征。

  我从几方面介绍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第一,空间发展的多中心模式开始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都是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比较滞后。所以,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整个国家经济中心开始向多中心的模式转变。10年前我国经济中心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三个,现在国家确定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这9个国家中心城市带领下,中国区域经济已形成了若干个重要的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我们形成大量若干个增长极,这样使整个国家区域空间结构获得了很大的均衡。以前就是沿海的三个中心城市,现在至少有9个中心,整个中国从单中心少中心模式向多中心区域空间模式进行转换。

  这个转换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用不断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若干个经济发展战略支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长江中游和中原经济区,以及通过西部大开发形成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形成了19个大规模的城市经济群。这19个城市群可以分成三档:第一档五个,这是比较成熟的,优先发展的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第二档也是五个,是已经开始形成但是还需要发展壮大的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北部湾地区城市群;第三档是正在发展的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9个城市群。按照“十四五”规划布局,未来以这19个城市群为支撑,形成两横三纵国家城市化空间布局。这是第一个特点——多中心。

  第二,区域发展导向与机制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大战略当中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性的。高质量的区域发展是指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指引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质取胜的区域发展新形态,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体制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理念的转变。可以说,这就是我们整个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导向和机制的一个重要的转向。

  第三,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到目前,我们国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到10%,第三产业超过了50%,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而且,我们国家区域经济结构有一个特点,东、中、西发展程度不同,但是现在产业结构实际上差异不大。

  上图是中国夜间灯光数据图,可以看到,沿海地区、长三角这一带亮度特别亮,到西部地区的甘肃基本上没有什么光亮,东北亮光也很少,这是发展程度的差异。产业结构方面,浙江的第三产业占54%,地处西部的甘肃省第三产业占到51.12%,东北地区的吉林省第三产业占到53.8%。先不管产业结构发达与不发达,这个数值反映乐然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这到底是好是坏还需要大家做研究进行探讨。这也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基本上处在相对比较优化的空间,西部和东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达到发达程度第三产业已经占的很高了,产业结构已经有一点脱实向虚的倾向,这个下一步我们需要防止的倾向。

  第四,区域空间功能向一体化方向转变。我们国家区域空间结构主要分成四大板块。过去空间结构有一些各自为政的地方,近些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使区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转变。

  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和人口同步集聚为准则,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的集聚区。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大体上均衡;第二,以重大生产力布局为抓手,形成区域经济布局新的面貌。在我们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当中,我们要形成若干具有分工和相对独立创新型地域经济的综合体。这可能需要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为内核,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枢纽构建国家空间地域综合体;第三,形成以战略发展区主导的重大生产力空间布局体系。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建成前沿技术、国际竞争为主体主要导向的战略经济区,西部沿边地区应当以扩大贸易为主要导向的战略开放区,中西部腹地建成以保障国家安全为主导的战略保障区。形成这样重大的生产力战略布局,当然生产力布局还有一个安全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布局,才能实现经济的安全;第四,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空间载体,打造强劲有力的区域经济引擎。我们继续推动全国人口和经济同步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以及其他各个大城市群的聚集。未来我们要承载更多的人口和财富的生产,主要还是要靠前面提到的19个城市群。当然每一个城市群当中都有它的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还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布局。

  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还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从三个方面看:一是东、中、西的发展不平衡。过去国家发改委体改司、西部司等做的一些传统规划,主要是解决东、中、西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有一个向沿海集中的发展过程,所以东西部的差距在2000年之前是不断扩大的。2000年之后由于我们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我们整个东、中、西的发展差距实际上不断缩小的。

  这是我们做的四大区的基本情况介绍,我们看到2000年的时候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比值是1:0.8:0.49:0.41,到2021年变成1:0.55:0.66:0.60。我们发现,东北、中部、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比值一直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下降尤为显著,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到了关键的窗口时期。

  二是南北差距。这些年我们很多人都在探讨都在关注南北差距问题。通过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北方地形条件要好于南方。北方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都是很平的,而南方大部分是丘陵,所以从耕地面积各方面实际上北方好。从温度带的划分、降雨等各方面角度看当然南方条件好。南方不管是降雨和温度都适宜人类生存和生长。从所占国土面积看北方多于南方,南方占总面积的39.96%,北方占总面积的60%。从人口角度看是南方多于北方。2020年的数据,南方人口占全国的55.58%,北方人口占全国的44.42%。从产值角度看南方占全国总产值的61.35%,北方占全国总产值的39.65%。从后面一些角度来看,南方的发展明显要好于北方。

  我们再来看一个详细对比。2022年全国超万亿GDP的城市一共是24个,南方18个,北方6个,南北差距比较大。再看产值增速在前十位的城市,2020年的数据,南方9个,北方有1个,南北差距更大。产值增速预示着未来经济的规模。从产值总量前十位的省(市、区)看,南方8个,北方2个。2022年全国前十位城市,北方只有北京排在第二位,9个是南方城市。我们看到这些数据会觉得南北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现在发展潜力的态势都是南方好于北方。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南北方差异在增大,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到产生一些阻碍作用的状态。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和人口向东南沿海聚集,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区域对于我们整体经济发展也许是有好处的。

  三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家看上面的表格,我们用城市人均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消费,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相比价,城市是它的多少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高的时候是2007年,为3.14,目前已经是有所下降,像2019年是2.64,因为2019年之后有疫情影响,有些情况变化不一定有规律性,我们说城乡发展仍然还是不平衡的,但是情况有所好转。这种城乡不平衡主要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第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第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我这里只讲一个医疗,实际上城乡教育、养老等各个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基本上就是这三个方面,收入、消费、和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差距仍然很明显。我们分析区域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下一步我们怎么样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我主要是想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转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首先,要把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把它的机制向更加现代化,与中国实现现代化整个的大趋势靠拢,形成一种推动区域发展更加有利的动力机制。我想到三点:第一点,城市化是区域协调发展本源动力。区域发展靠什么?我们说靠城市化。农村居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后,他的消费在增加,他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样他就促进了整个消费市场的打开,促进整个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未来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也是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构建创新型城市,助推区域发展。现在沿海有好几个城市都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城市。第二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强化区域发展活力。这是去年由团中央还有发改委等几个部委提出的一个关于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意见,这个里面提出一些相关观点,这个确实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第三低碳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绿色转型。从这几个角度我们来加快城市化。像苏州吴江长三角发达地区城市下一步怎么办?有一年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建议,也在一些杂志上发过相关的文章,我比较推崇在发达城市的郊区要推进全域的城市化,当时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到昆山做的调研,在昆山调研的基础上,写了一篇关于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建议文章,反响还不错。

  其次,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下一步区域发展很显然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各个地区都应当以创新作为它的主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勒柯吉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苏州创新步伐中国比较走在前面的。

  再次,数字经济是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新动力。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负责统筹数字经济建设的国家数据局归属国家发改委领导。下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也是区域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

  我想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一是从生产要素来看,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这样它打破传统要素市场的束缚,因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思维。因为数据要素对于土地和人工的依附性并不强,它可能不受原先生产要素的影响,这是第一个因素。二是空间布局上来讲数字经济便于流动特征。像国家的“东数西算”国家大战略。三是从发展条件来看,数字经济需要全新的基础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现在的ChatGPT等等都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稳定网络覆盖,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德建设是基础设施优化全新的课题。发展数字经济东部要比西部条件要好,这是肯定的,但是它确实也有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共同发展,只不过东部地区条件好一些。四是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能够以增加不可贸易商品份额,缓解时空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数字空间。什么是不可增加贸易商品的份额?比如说前年我到云南怒江州兰坪县,那个地方我们发现原先县里的农副产品,红米等,这些老乡根本卖不出去,现在通过数字经济,他们有一个副县长亲自上网进行直播带货,帮助老乡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原先是非贸易体,现在因为有了数字经济,它就变成了可贸易体,所以我们说它增加了可靠的商品份额,这是数字经济很大的作用。五是作用效果来看,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都十分明显。比如说现在发展很快的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这些。我有一个学生专门做远程医疗的,他怎么做?他在北京签约了很多的这些北京有水平的大夫,他给谁看病?给那些海外中资企业员工看病,他这个想法很好,他也只能借助于数字经济实现。这是我想到数字经济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五个方面。

  有关进一个优化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这里我也提几点:

  一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方推进地区竞争力。同时第二依托新型科技革命推进。第三根据二十大报告,加快陆上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协调。、

  二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一来让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二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三来夯实园区平台,四来要发挥城市聚集的作用。

  三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格局。我们前面几位专家讲的构建国内大市场,这是我们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一个重要的方向。

  四是巩固国家制造业的中心地位。这个也很重要,这边是我们国家制造业主要分布图,那边那个图是现在全世界中国以外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分布。四个方向,美国西海岸、日本三湾一海,欧洲的伦敦、巴黎、法兰克三角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我们国家未来长三角地方制造业中心一定要巩固,一定要作为我们国家长远的制造业中心。

  五是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新格局。根据二十大报告精神,发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作用,一个是构建经济带,长江黄河两个大的经济带,还有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为主体,加快几个经济区建设。我们对于中西部地区从一体化的角度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最后还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也是必然趋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