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6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中共吴江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吴江实践’高层研讨会”在苏州市吴江区召开。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的主题演讲内容。
下午好!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对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这次会议的主题“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有关情况分享一些我的观点。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既要绿色经济,又要高品质生活;既不破政行隶属,又要打破行政边界;既要区域一体化,又要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品质生活辩证统一。问题不少,难度很大。怎么办,关键还是要靠改革,改革生态建设体制机制。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处理好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历年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身体力行亲自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亲自推动生态建设任务落实。比如察看秦岭自然生态,考察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成果,提出要保护好贺兰山生态;多次赴长江流域考察,5年时间内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心系黄河,曾在一年时间内4次考察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等等。还有河北塞罕坝林场、内蒙古阿尔山林区、云南洱海湖畔、黑龙江黑瞎子岛、广西漓江等,到处留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共识,成为指导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遵循。
(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已经写入中央的多个重要文件,纳入党的行动纲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内容。
早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即强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专设一篇(第十,35、36、37、38四条)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21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三)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1.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3.系统提升。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4.推进“双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四)设立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影响生态建设全局的重要实践
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实践意义在于,可集中彰显长三角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与方式创新,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可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有利于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但打破行政边界,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从而为全国生态绿色一体化,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2019年10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发改地区〔2019〕1686号)。共6大部分23项45条。内容十分丰富、全面。三年多时间过去了,示范区建设进展和成效如何,十分有必要加以总结。苏州市吴江区的实践提供了很好案例。
二、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成就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展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可以说,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比如“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从空气质量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上升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累计降低28.8%,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0.8个百分点。
从水质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现在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66%上升至83.4%,提高17.4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3.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4.4个百分点。
从污染排放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5.5%、19.7%、13.8%、15.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降低18.8%,均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
从森林覆盖率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森林覆盖率达到2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湿地保护率均达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这主要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十三五”期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看,目前我国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从国际责任看,近年来我国主动践行大国责任,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短板、漏洞和弱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突出表现为“五个艰巨”:
1.解决高耗能、高排放任务艰巨。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改变起来困难重重。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也仅有30年,时间很紧、任务重。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2.根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任务艰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稳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部分地区、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要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任务艰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修订,需要提高相关标准,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手软,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
4.严格履职、抓好落实任务艰巨。一些部门、地方、企业存在模糊认识,履行生态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地方生态治理压力和责任逐级递减,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与工作要求还不适应、不匹配。
5.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化投入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还不够,环保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
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都可归结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上。因此问题也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
三、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关键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时强调,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角度看,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着力点
改革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着力点,以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主要任务,以体制机制保障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方向。就任务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重点。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
三是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四是推动环保节能、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五是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六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
七是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
八是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九是倡导环保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环保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十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此外,要加强环保、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等。
(二)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绿色一体化,重在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关键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多的靠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靠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放心、大胆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是大国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看,主要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在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上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使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得到合理调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使建立统一大市场与打破市场地域分割封锁等方面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进一步讲,中央和地方各自扮好自己角色,厘清职责边界。中央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全局性部署,地方主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明确责任推动落实。概括起来,就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绿色一体化,仅有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不行,需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四是处理好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是处理好行政手段与法制的关系。实现生态绿一体化,必须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不能随意乱用行政手段。不能以罚款罚单取代法律处理。对违法行为必须严格严厉依法惩处。使法律成为生态绿色的保护神。
(三)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改革系统集成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强调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遵循的六大观念之一。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一是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加强改革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重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是坚持辩证思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制定改革的主要措施,同时立足各领域改革的耦合性制定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任务落地见效。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任务落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