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树科技创新理念,化消极等待为积极应对。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供给,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印发《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专利资助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实施方案》《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四梁八柱,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议,对创新成果给予表彰奖励。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力度,2021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到5488万元,较上年增加0.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县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搭建政、银、企互动平台,推动企业专利质押贷款工作,帮助企业实现专利融资2亿多元。三是加强包联帮扶。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包联1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口帮扶企业解难题。搭建“政企同心谈”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和企业沟通更加顺畅。疫情期间,帮助12家骨干企业不停工、不停产,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四是部门协同发力。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高效,今年5月曲周县决定剥离县科工局科技创新职能,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县委组织部在邯郸市率先建成人才公寓,积极引才、用才、留才,全县引进博硕高层次人才106名。县人社局创办全市首家青年创业园,构建集“创业、就业、培训、实习、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县税务局推进非接触式办理和“云端”辅导,全部业务实现“一窗式”办理。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培育。按照“政府搭台、需求引领”思路,把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完善基础配套,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建成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采用“先投后补、购买服务”等方式,重点支持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等,开展研发投入业务培训,指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申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县建成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二是建成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有效集聚,开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双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浓厚“双创”氛围。全县建有星创天地国家级1家、省级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普基地2家,市级科普基地2家。三是做优创新型工业设计中心平台。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招引国内高水平设计机构、设计大师工作室进驻,打造集设计、咨询、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2021年6月,该中心升级为“邯郸市(曲周)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服务覆盖邯郸市所有县(市、区)。目前,入驻设计机构12家,为曲周企业提供设计服务16项。
三、激活科技创新要素,化单点突破为多点发力。在智力支持、梯队培育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多点发力,为科技创新聚集各类资源要素。一是深化县校合作。发挥与中国农大近50年合作优势,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3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库,从高校院所聘请专家为驻企特派员,先后聘请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院校22名专家教授,与我县10家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工作。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针对高附加值、发展强劲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和帮扶,促其发展升级。三是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指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把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县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重点突破生物健康、新材料产业等一批原创核心技术,帮助企业转化生成一批高端项目。如,晨光公司建成国内首家全自动大蒜素提取生产线,从清洗大蒜废水中提取被誉为“软黄金”的大蒜素;润尔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学院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套木塑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80%的产品销往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等国家。
四、释放科技创新效能,化单一生产为整体推进。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平台、项目等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召开“全县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培训会”,为企业解读政策,增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决心。今年已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16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家。截至目前,曲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7家。全县发明专利授权达到27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2件。有效注册商标总数5209件,较2021年净增909件。二是强化创新基地功能。建立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双创体系,引导双创事业健康开展,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目前,全县拥有创业孵化基地2家,220余个创业孵化房间,数量居全市前列。三是打造县校合作典范。与中国农大合作,首创“科技小院”模式,成为全国县校合作典范,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到地头,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化家长式管理为保姆式服务。以精准服务促创新成效,以科技提升促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分类施策。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组织企业参加省千项技改入库工作,帮助企业申报省级技改资金。今年以来,晨光公司“植物提取综合提升项目”、新兆源公司年产5万吨全棉新型无纺布生产项目等15个技改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库。二是推进转型升级。突出抓好工业重点监测项目的监测与服务,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优势产业,稳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启动淘汰关停、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工作,引导企业和项目进园入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发展。去年以来,改造提升308家,持续强化对园区外工业企业督导,建立完善“一企一档”清单。三是促优企业技改。建立县级重点技改项目库,定期监测、动态调整,积极争取上级技改资金,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装备更新、产品创新。晨光公司“实验室经济”创新建立了基于Q-Tof检测的植株全组分析技术体系,做到植物资源“吃干榨净”,实现技术“从0到1”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