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党的20大报告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高水平,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程度高。具体来说有三个维度:
(一)市场有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1.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得益彰,所有制结构和企业产权进一步多元化,混合经济和共享经济充分发展。2.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3.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4.打破垄断,实现竞争公平、竞争中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作用。5.形成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二)政府有为。不是干预经济有为,而是重在建设社会有为。政府中心工作不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环境服务,致力三公:提供公共产品、创造公平环境,保护公平竞争。1.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2.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控经济。3.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三)保障有力。形成公平的分配制度、普惠共享的服务制度、强有力的统一的保障体系。1.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格局。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2.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逐步形成保障制度统一、保障水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的格局。4.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改革思路与导向
(一)改革思路
1.一个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与非公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做大做强。不能动摇,不用争论。
3.两个发挥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不能偏废,定位不同,理顺关系,政府作用和责任也不能缺失。
(二)改革导向
1.科学目标导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结合,而且实现高水平的结合。这既是实践探索,也是理论创新。
2.重点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3.系统配套导向。顶层设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相互配套。如果说改革初是单项突破,那么现在是系统推进,全方位展开。
4.守正创新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破除旧弊端,构建新体制机制。
5.以民为本导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比较落后,改革重视围绕物的增长,那么现在就是进入高质量发展,我们改革应当围绕人的发展。
6.公平共享导向。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说改革初我们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那么,现在应着力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不用争议。
三、广东率先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行一步,经济迅速崛起,GDP连续33年居各省区市首位,近年来更上一层楼,GDP超12万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均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超1600万户,全国第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育,市场化指数也排全国前列。但广东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还有差距,要素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困扰广东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地级市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层次还不高。因此,今后广东一方面要继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制,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着力补短板,把人民至上、民生福祉、公平共享、平衡发展、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改革的新理念、新坐标和新对策。抓住主要矛盾,发力不平衡不协调,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率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高市场活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领先一步。当前可从三个重点发力。
(一)采取市场优先策略,着力构建高水平体制
习总书记在党的20大报告中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近广东提出要强化经济体制改革牵引,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带动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同向合成。这些论述非常适合广东实际。
从历史看,广东改革的成功策略是市场优先。改革之初,广东率先从市场找到突破口,实施"抓中间带两头"的改革策略,即通过搞活市场来倒逼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中间就是市场,两头就是企业和政府,这是广东改革成功演进的改革路径。刚改革开放时,为了解决吃鱼的难题,广东带头改革。1978年,广州市就在芳村成立全国第一家卖鱼的货店,产销见面,按市论价。后来,开办农贸市场,允许渔民渔农进城卖鱼,长途贩运,搞活流通,这样市民就可以自由选购满意的活鱼。看到了市场机制的力量,广东陆续放开蔬菜、副食品等价格。1992年更是大胆放开粮食价格,取消粮票。以前人们把粮食称为“政治作物”,牵涉千家万户稳定,谁敢碰?但广东人敢吃这个螃蟹,在全国率先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作用。这也是中国改革的一条主线的体现,就是通过价格机制市场化带动改革。当时有争论,到底是市场价格改革优先,还是所有制产权改革优先。两者都是改革的两条主旋律,要联动,但是,市场机制更具有导向作用。为此,广东新时代改革还应抓住市场优先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率先发育要素市场尤其是产权市场、土地市场、人才市场、数据市场,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国际化现代市场体系。实施《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形成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孕育更多市场主体,促进公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共同竞争、共同提升。两者不是你进我退的关系,而是可以共同成长、融合生长。广东的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公有经济发展也很快,虽然民营经济比重不像一些省那么高,民营企业创造的GDP约占全省50%多一点。但这种公与非公经济均衡发展的格局正是广东经济活力之所在,使广东经济更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国企战略重组和专业重组,鼓励民企参加国企改革、创新体制、加快发展,从而形成市场基础和市场主体的多元混合,增强体制多元的竞争力。综上所述,通过企业活力和有效市场作用不断增强的态势,倒逼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从而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服务市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上来。
(二)突破城乡和区划行政束缚,着力解决不平衡短板
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明显的省情和最大的困扰。近年来,广东构建“一核(珠三角)一带(沿海经济带)一区(粤北山区)"协调发展格局,培育广州、深圳、珠江西、潮汕揭、湛茂等5大都市圈,促进全省协同发展,但不平衡还很明显,粤东西北地区的土地约占全省2/3,而GDP仅占全省的20%左右,全省约80%的地市财政收入、GDP产生于珠三角,粤东西北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还达不到珠三角的一半。要根本改善这种状态,还是要从体制创新上突破。
1.用改革破解城乡不平衡难题
党的20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发展是广东的短板,农村发展不充分还很明显。因此,广东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上下功夫,取得很大成效。当前可在如下方面加大力度。
(1)增加制度供给
关于乡村落后原因,有各种解释,如,观念落后、教育落后、交通落后、产业落后,等等。有一定道理,但还不是根本原因。要分析现象看本质,找出主要矛盾。我习惯用市场化角度来分析,农村资源丰富,为什么穷?主要矛盾是什么?就是振兴乡村与资源没有激活的矛盾。因为资源没市场化,就不能激活资源,造成贫困,守着资源当乞丐。为什么农村市场化滞后?因为改革滞后。所以农村落后的深层原因是市场化改革滞后,土地权责不清,就没法流动,资源没法激活。怎么办?必经通过土地改革推动市场化,从而激活资源,把资源变成财富,使村民变富,促进乡村振兴。这项改革正在进行,但还没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
一是,进一步明晣产权。产权不只一权,可分多权,三权分置。承包地,分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分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要真正界定各种权的归属,责任、权利要法制化、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推动市场配置。首先,建立平台,加快流转。如,放活承包地经营权,农民自己不经营,可以转让出去,由别人经营,特别是给农业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又如,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包括允许农户通过转让、互换、赠与、继承、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其中转让、互换、赠与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出租、抵押、入股、继承可以在其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有的市县推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置换,统筹用地,建设新村,很快改变村貌。其次,发展共享经济。把乡村财产如土地、房产等要素,通过市场配置,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交给有能力的经营者进行运作,组建生产、流通、旅游等共享公司、共享农庄。其三,用财产抵押开展经济活动。如抵押贷款经营。设计多样化的乡村振兴贷款新产品,助力乡村建设。通过上面的措施,提升乡村资源价值,并促进城里的人财物回流乡村,增加供给,村民获得,乡村兴旺。
(2)增加金融供给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动力在哪?农村金融是其中之一。发展农村金融关键在于三个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担保创新。
一是,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形成国有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多元化结构,尤其要发展民营银行、股份制金融。当前要重视发展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农村金融合作公司、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农业保险公司。要积极组建金融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公司+农户+经销商”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农民+公司+担保+信贷”的融资产品、“贷款保险”的农村金融保险融资产品。
三是,农村融资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担保物的范围,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农机具抵押担保、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也可采取“担保公司+合作社+银行担保。
2.从体制上破解区域不平衡难题。
党的20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广东当前发展的一个难题。广东采取很多措施来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欠发达地区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市场化体制的滞后;二是生产要素的流失;三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因此要改变这种面貌,仅靠珠三角帮扶和产业转移是不够的,必须重点在改革上作文章,关键是促进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体制一体化。目前建立一体化体制的条件已具备,因为大网络、大数据、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有利于加快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体制一体化进程。
第一,打破传统行政区限制。冲破行政区域对资源配置的束缚,形成经济圈、经济带、发展极,如各种各样的产业经济圈、湾区经济圈。如湛江一旦融入沿海经济带,进军北部湾经济圈,就可以逐发挥重要的发展极和省域副中心的功能,带动粤西经济崛起。
第二,打破空间限制。建立信息共享圈、网络资源共享圈,形成共享经济。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平台。创新共享组织模式,推动共享经济发展。
第三,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基础交通条件等。
第四,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坚持公平共富取向,着力提高社保和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20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和社会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20大报告对此提出明确的对策。广东近年来文加重视民生福祉,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快速增长的社会财富相比,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尤其公共产品不足,这是当前突出的新问题,教育、医疗、社保仍然是困扰民生的三大难题。广东目前正在实施居民收入提高计划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
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不足,是当前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最大期盼。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公平共享,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现幸福需求的基本前提。要重点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这三大工程要以政府为主体,不能简单地放给市场(当然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城乡居民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城市与农村、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距较大。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使城乡居民都享受相对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1.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和完善医疗供给:一是基本的、公共的医疗服务的供给;二是高端、个性的医疗服务供给。因此,要分类改革,不能一刀切。前者需政府加大投入,更多体现公益性,后者需市场化。
2.要以均等化为方向,推动公共服务充分发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长快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制度,建立城乡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立相邻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投入。要改革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服务的潜能。
3.要探索社会化养老的新模式。养老事业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广东可借鉴港澳的做法,把养老事业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发展多样性的医养融合一体的健康基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服务养老,培育众多的养老服务团队,尤其是民间团体和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