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六大智库建议

发稿时间:2022-10-31 13:55:20
作者:方宁 蒲阳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在2年多的时间里较快完成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期。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8%,经济增速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增速领跑西部,呈现经济恢复稳中向好、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支撑有力、需求引领带动强劲、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和多领域合作纵深推进六大发展特点。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尽管全球抗疫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疫情反复,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复合型通胀等风险相互交织,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债务增加等问题更加突出,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性中心城市发育不足,部分地区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主编:刘洋、方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关部门要梳理双边、多边合作协议、重点项目及出台的法规、政策、规划,建立目录清单、机会清单及相关数据库,健全战略导向、结果导向的川渝重点合作项目(事项)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具体事项有章可依,并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务实高效地推进。及时清理地方合作事项与国家、川渝两省市有关战略部署不一致的提法、思路、布局,确保在 “川渝一家亲”的基础上实现“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六大智库建议:

  一是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先进制造业的要素配置和区域布局,建好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载体,协同开展双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有序承接域内外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建立园区开发、要素配置、产业转移、产业链合作等一体化协作共赢机制。推进数字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和互联互通,共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协同促进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供应链、经营链、生产链、消费链等按需“上云用数赋智”。共同推动数字“善治”和区域“智治”,联动构建以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和算力支撑“智治”为特色的智慧城市中枢(“城市大脑”)。加快构建一体融合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要素网络和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全域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联合打造“成渝服务”区域品牌。探索成渝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试点,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二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包容开放、近悦远来的科技创新环境,全域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共有产权、长期使用权等改革,完善容错纠错免责、重大成果超常规激励等机制,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构建“科学家+企业家+经纪人+投资人” 的新型科创人才结构,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共享和政策同享机制, 确保在待遇大致不变情况下实现科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和深化合作。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运营”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海外人才将科研成果留在成渝。拓宽“技术—项目—产品—产业”投融资对接通道,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共建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交易、成果 (异地) 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平台载体,联合开展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场景创新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三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立足巴蜀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坚持高端化和大众化并重、快节奏和慢生活兼具,加快形成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为“双核”,多个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发展、城乡均衡的高品质消费空间布局。推动品牌商圈、商业街区向智能化、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品质型、一站式、环保绿色的以“商品+服务+体验”为特色的区域性消费中心节点转型。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体化建设机制,培育地域文化旅游公共品牌,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支持重庆、成都发展全球品牌荟萃、总部集聚的首店经济,引导国内外消费品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近开展市场网络和供应链、产业链布局,发展体现巴蜀风情、承载城市记忆、展现工匠精神的特色小店,建设跨境电商零售中心、“一带一路”进口商品旗舰店、免税店、离境提货点等。打造“川菜渝味”美食品牌、美食地标,引导消费企业构筑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产供销网络。构建安全友好、协同共享的一体化消费环境,探索消费回补和消费促进政策互认,引导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联动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是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管,共同构建 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推进全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严格执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流域上下游水资源的统一治理和联合调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建立污染天气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推进毗邻地区高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的联合整治。加强工业园区、矿山、“三高”企业生产地、受污染耕地等的修复与治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探索共建 “双碳”示范区新路径,引导制造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的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成渝氢走廊”“成渝绿电走廊”等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共建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鼓励开发碳中和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五是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完善水陆空基础设施体系,共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多式联运现代物流网络。构建成渝“都市圈1小时”和“城市群2小时”高品质出行交通圈,建设“干支通、全网联、体验好”的成渝机场群航线网络。推动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内的基础设施互通、数据信息共享、产业招商联动、创新成果共用、优惠政策同标,促进全域开放型经济赶超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等功能,加快集聚高能级市场主体和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高标准实施中德、中法、中瑞(士)、中意、中以、中韩、中新(重 庆)、中日(成都)等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 中心。共同营造一流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普及一站式审批、不见面审批和“一网通办”。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构建规划编制、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务服务、财税政策、市场监管 “六统一”的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功能总部+制造基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头部入驻+产业配套”等“中心城市+毗邻地区经济区”联动发展模式。

  六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与提质同标。建立满足常住人口需求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将中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就业者纳入民生保障,实现公共服务一云贯通、一码通用。促进川渝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开发、教育科研等领域结对合作,支持川渝重点高校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城市布局教学基地和创新载体。鼓励重庆、成都品牌文化机构跨区域运营文化设施和场馆,将川渝毗邻地区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覆盖周边地区的区域文化中心,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区域监测预警、检测救治、医学救援、物资保障等联防联控与群防群控长效机制。共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川渝优质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校协同打造 “医教研产”创新平台,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特色分级诊 疗体系。促进川渝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同标同质,探索公益性养老服务向常住人口普遍开放,鼓励川渝养老服务机构跨区域、连锁化布局,大力发展医养融合新业态。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共建织密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技防人防四张防控网。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平急结合、区域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打造“2小时成渝应急救援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以“共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为主题,包括主报告、专题报告两大板块。主报告聚焦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的实践探索、改革创新、主要成效、典型案例、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专题报告部分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参与,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城市实践编写了5份专题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广大读者提供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的高质量智库成果。

  据刘洋主编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成果,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北京京师润教育科技研究院、重庆羽盛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组建编委会,联络有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编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相关战略部署为纲领,计划每年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数据分析、成效总结、挑战研判、对策建议等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出版一部报告,并在国内外媒体发布系列智库成果,为读者描绘波澜壮阔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史、发展史和靓丽画卷,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更好部署和参与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提供工具指南和参考建议,为国内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提供实践方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