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宋京燕: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的思考与实践

发稿时间:2022-08-04 17:50:38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22年7月30日-31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中共江西省新余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民生系统集成改革暨“新余实践”高层研讨会。本文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来到民生城市新余,参加民生系统集成改革研讨会。借此机会,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居民服务“一卡通”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社会保障卡于1999年在上海首发,到今天为止已经22年,第一代的社保卡只有社会保障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改革需要,配合1998年出台的职工医保政策,让群众在医院看病更加方便。到了2011年,人社部和人民银行联合推出第二代社保卡,加载了金融功能,一个芯片内既有社会保障区域,也有金融借记卡区域。到了2017年,两部门进一步推出第三代社保卡,增加了非接触读写功能。2018年,根据“互联网+”的需要,人社部推出加载到手机中的电子社保卡,群众出门忘带实体社保卡,用手机也能完成原来实体社保卡的功效。截至2022年6月底,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覆盖96.3%的人口,其中98%以上都是加载了金融功能的社保卡。通过手机申请电子社保卡的人数也覆盖到了40%以上的人口。

 

  社保卡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这就是说这张卡不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卡,或是一个单一的部门卡,而是代表政府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社保卡最初的规划设计就是一卡多用、全国通用,服务于更多民生业务的集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时提出,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明确指出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2019年李克强总理来江西考察,在视察过程中也提到,社保卡不仅是保障平台,还是创新创业的舞台,要求总结推广。党中央2018年以来陆续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8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进一步强调,要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保卡“一卡通”工作正是为支撑整个社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做好社保卡工作,相关部门这些年一直在努力。金保工程是人社部从2002年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实现了全国信息联网,核心业务系统部省两级部署,更多基层服务沉淀到了乡镇甚至社区村。2016年人社部提出“互联网+人社”的概念,这时社保卡不仅限于在人社领域内提供业务服务,进一步走向了更多的政府民生服务部门。2020年人社部提出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这次行动提出“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的目标,除了支持人社部门内外的数据共享、更多业务在全国范围的“一网通办”,还要实现人社领域内的业务用卡,以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的业务用卡。

 

  居民服务“一卡通”,其载体是社保卡,背后则是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的机制变革。社保卡同时具有后台能力,面向各个地区开放,各地在其基础上可以叠加更多的创新应用,对群众来说更方便,但安全是我们的底板底线。通过这张卡,实现了更多业务服务的多卡集成和手机端的多码融合,在很多城市,社保卡已经成为城市民生服务的亮丽名片。做到哪几方面可以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概括下来有三个“一卡通”。首先是功能“一卡通”,既要实现人社领域的“一卡通”用卡,也要在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务实现“一卡通”,比如群众常用的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旅游观光,以及各类惠民惠农待遇发放。其次是地域“一卡通”,适应人员流动需要,长三角、京津冀、川渝、海南等地率先实现区域内的“一卡通”,同时最终达到全国范围的“一卡通”。再次是服务“一卡通”,要适应老年人、青年人等不同的群体需要,要让线上线下“一卡通”实现更好的联动发展。

 

  社保卡传统上有六大功能,让群众使用社保卡办事时更为方便。做到哪几方面可以实现全业务用卡?总结几点:第一是凭证用卡,办事用卡减少重复性的填表,重复性的证明。第二是认证用卡,在需要判断本人实名的场景,如上工下工打卡,培训实名制、考试入场等,用社保卡识别身份。第三是缴费凭卡,通过社保卡银行账户实现各类缴费自动划扣。第四是待遇进卡,各类民生待遇发放到社保卡银行账户中,一方面让群众领取待遇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实现了政府对资金发放的有效监管。第五是结算持卡,在医院就诊中医疗、工伤、生育等不同费用的结算,都可以使用社保卡,这也是社保卡最为广泛的一项应用。第六是查询用卡,各个经办大厅布设的自助终端可以通过社保卡登录,让群众快速获取信息服务。

 

  近年来,社保卡一直在不断创新,比如说原来是人社范围内的一卡通办,现在要支持更多政务数据的一卡共享、各类民生服务的一卡多用。走到手机端之后,可以用手机里的电子社保卡来查询、办事、支付,手机端使用方式多种,包括群众展示电子社保卡二维码,或者群众用电子社保卡扫一扫实现快速的身份认证,或者直接使用电子社保卡提供的线上服务。电子社保卡秉承开放理念,人社部重点做服务内核,这个内核可以嵌到地方政府APP里,各大银行APP里,让群众使用电子社保卡更为方便,现在开通了475个电子社保卡服务渠道。

 

  居民服务“一卡通”的常见使用方式,简要介绍一下。对于群众来讲它是前端使用,可以拿上实体卡便于老年人,也可以拿上手机实现电子卡的扫码或者刷脸判断身份,并且获取后端的服务。同时居民服务“一卡通”还有后台性的服务。比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网上报名时要提交个人相片,有些人在提交相片时就已经置换成替考者相片,开始做假了,现在通过社保卡后台的相片比对、身份信息比对,来判断是不是有错误提交的情况。社保卡这个后台能力就是全国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这是一个全国库,在这个库基础之上,各地可以建立“一卡通”应用平台,把后台的全国服务能力和本地的应用创新、业务需求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电子社保卡承载了很多线上服务,现已开通72项全国服务,群众常用的失业登记、社保关系转移、社保待遇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等,都可以在电子社保卡这个入口实现全国性的业务办理。同时电子社保卡面向各个地方开放,各地可以在上面搭载本地的服务事项,让群众的常用服务在一个载体内普遍实现。

 

  我们举两个人社领域全国服务的例子,一个是就业在线服务。就业在线实现了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供求信息的汇聚,把政府管的求职招聘和市场管的求职招聘信息集中在一起,为劳动者求职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另一个是职业培训券服务,政府面向劳动者提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原来是政府先选培训机构,机构到市场找适合参训人员。现在电子社保卡放上职业培训券,将班次和课程列出,群众可自愿选择他更感兴趣的培训班次。

 

  居民服务“一卡通”的全景服务事项内容很多很细,分类说一下。第一是交通出行,实体社保卡走到第三代后,芯片内可增加交通出行密钥,进而实现在互联互通城市乘坐公交。第二是旅游观光,入园过程中可用社保卡识别人员身份,特别是老年等免票群体的身份识别。第三是文化体验,进博物馆、图书馆实现身份识别,图书借阅时免除群众缴纳押金或是领取图书证等过程,实现快速的借阅图书。第三是政务服务,在政府部门办事窗口,可以结合实体卡或者电子卡快速识别身份,社保卡服务已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面连接。第四是在医院药店就医购药,这是群众最常用的社保卡服务。第五是惠民惠农资金发放,财政部牵头发文推动更多惠民惠农资金的“一卡通”发放。简单起步的只是向发放部门提供一个社保卡银行账户,更深层次的则是利用人社部门已建的社银统一接口实现快速发放,还有不少地区建立了更高层级的监管平台,实现了发放过程中部门数据共享,提升资金发放效率和准确度,并实现了事后监管。第六是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这些弱势群体是社保卡的重点服务对象。比如社保卡可以跟健康码实现关联,让老同志进门入园时快速识别他的防疫健康状态。好几个省将残疾人证的功能加载到社保卡中,让残疾人出门服务更加便捷。第七是其他服务领域,包括校园一卡通,国家助学金发放进卡,青岛通过时间银行,将志愿者服务的信息进卡等。

 

  再看江西省,江西省在社保卡“一卡通”工作走的很靠前,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有关“一卡通”的工作通知,今年又再次发力推出“一卡通”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江西省也是全国社保卡“一卡通”立法靠前省份,第一家是海南的“一卡通”条例,江西是第二家,今年新出台了江西“一卡通”条例。立法工作为社保卡在更多业务领域实现“一卡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今年国家还组织部分省份开展居民服务“一卡通”试点,江西也是试点省份之一。

 

  新余市在“一卡通”方面的创新力度很大。近年来,新余积极作为,大力组织实施“一卡通”工作,通过发文推动上百个部门服务事项的用卡,取得了可喜成效。2020年,人社部结合新余工作基础,同意了新余作为创建全国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的综合示范区。应该说“一卡通”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深层次是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的机制问题,需要打破原来部门之间的利益壁垒,在这方面新余市很靠前。近期,新余进一步把电子社保卡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开展探索发展。今年中央网信办联合一些部委推动区块链的试点应用,新余市“区块链+人社”也被列到国家区块链的试点应用中。

 

  以上是我对居民服务“一卡通”的思考和介绍。结合这两天在新余的实地参观,我深深感受到居民服务“一卡通”的很多思想,在新余已经实践落地,也希望新余市以及我们更多的城市,在民生服务以及居民服务“一卡通”上有更多的实践,实现幸福新余、幸福江西、幸福中国,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