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刘炳江:中国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发稿时间:2022-06-13 15:02: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3年初,我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曾连续25天重度污染,多地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由此,我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极不平凡的治理进程。

  从2013年到2021年,SO2和NOX排放量由2000多万吨下降到几百万吨,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56%;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北京的改善成果誉为“北京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措施之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一、破冰攻坚清洁能源替代散煤

  我国北方农村取暖每吨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燃煤电厂排放的20倍,农村燃气管网、电网容量等基础设施很薄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问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要求与雾霾治理相结合,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我们会同制定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集中力量攻坚首都大气传输通道散煤替代,协调财政部等创新机制,利用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撬动这块最难啃的骨头,让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二、打破能源“就地平衡”发展模式

  改输煤为主为输煤与输电并举的煤炭消费格局。2017年,12条长距离跨区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减少向重点区域输煤2.5亿吨。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用煤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从2013年到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增量实现了64.5%来自清洁能源,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同时,完成全国燃煤机组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

  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

  2015年,党中央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出台综合性经济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释放了工业领域污染物大幅减少的红利。全国累计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约3亿吨钢铁和10亿吨煤炭,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我们将工作重点聚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内钢铁企业数量减少一半,河北省钢铁产能下降了1/3。2017年京津冀发生持续九天的“跨年霾”污染后,我们组织各地重拳整治了6.2万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

  四、强力推进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2017年,我们提出停止环渤海港口接收汽运煤集港,改由铁路运煤,“公转铁”序幕由此展开。国家实施《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企业铁路专用线纳入规划开始建设。全国铁路货运量占比连续四年上升。完成汽车排放标准由国四提高到国六,油品质量实现国四到国六“三级跳”,与国际接轨;推动公共领域机动车电气化,全国电动车公交车占比提高了70%;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3000万辆。

  五、铁腕治愈多领域管理顽疾

  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施工工地,施工扬尘和渣土抛撒情况普遍;每年有200多亿吨砂石骨料开采、加工、运输,尘土飞扬;料场料堆露天堆放、城市路面人工干扫等污染严重;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等“五烧”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建设监测点、监控录像,实行降尘量排名,压实了各方责任,目前降尘量明显下降。

  六、破解长距离跨区域传输污染

  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是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我们组织两千多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弄清了大气污染成因、传输和消散科学规律。会同中国气象局,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为精准施策提供了保障。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行联防联控联治,所有排放源逐一进行环保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建成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确保了重污染过程应对措施落实到位。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