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怎样把握转移和承接的重点方向?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为何促进有序转移?
拓展制造业空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意见》,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要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那么,为何要在当前提出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
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显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有序转移不仅能带动后发地区发展,也能拓展发达地区腹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蒋艳提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推动产业转移,就是要激发各地产业优势,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
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间仍存在产业同质、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在蒋艳看来,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有利于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协调发展。
付保宗分析,对东部地区而言,一些传统产业外迁可以释放土地等要素空间,为引进培育高技术制造业提供支撑,通过“腾笼换鸟”实现转型升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充分发挥低成本劳动力和充沛能源资源等优势,助推经济增长。“通过制造业有序转移,实现东中西协同互动,有望形成发展的乘数效应。”
有序转移进展如何?
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从产业和区域维度引导方向
近年来,随着区域间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数据显示,2001年—2020年,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从31.58%增加到41.54%。
“产业转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三大特征。”蒋艳介绍,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逐渐趋缓,中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从行业看,钢铁、有色、石油等原材料行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明显,装备制造等行业仍向东部聚集;从外资看,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呈现向中西部转移趋势,但转移幅度不大。
《意见》聚焦产业和区域两大维度,明确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方向,通过加强在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政策引导,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
从产业维度看,结合不同产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引导他们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地区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
从区域维度看,引导各地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如,鼓励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承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
怎样推动有序转移?
用好三种转移模式,增强产业承接能力
怎样更好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意见》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等3种模式。这3种模式在各地的产业转移实践中已卓有成效。
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合作上,重庆市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着力构建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完整产业链。
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承接福特整车产能转移,带动知名汽车配套企业落地的同时,助力本地企业进入配套体系;再通过提升配套能力促进多家本地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从而承接更多整车厂商产能,形成“滚雪球”效应。“目前,全市整车企业已达21家,零部件企业超过1000家,70%以上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
在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方面,安徽省建设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等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以共建园区作为产业承接载体,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年产能12万台。”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说,今年上半年完成整体升级后,将达到24万台整车及零部件年产能。此外,在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的第二生产基地也将于今年三季度正式投入量产。
“有序转移,重在承接。”蒋艳说,近年来,一些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基础、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进步明显,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纷纷落地,为中西部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相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物流成本、人才、融资等生产要素方面优势较弱,城市群内部产业协同能力较弱,应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通过培育节点城市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投资意愿。”
有序转移不是“齐步走”。付保宗提出,各地要充分考虑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在选择产业承接重点方面有取有舍、扬长避短,才能将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示范推广和服务,适时修订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完善产业转移工作的各项配套措施。(记者 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