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宁吉喆详解2022年经济工作发力点

发稿时间:2021-12-27 14:14:30
来源:《瞭望》

  2021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继续显现。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必须抓好宏观调控。2021年以来,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从1~11月份看,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较低、就业较好、国际收支平衡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增速。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1~11月份,CPI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三是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1~11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3.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2224亿美元,连续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2年,必须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做好2022年宏观调控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总体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取得世界领先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宏观政策发力、企业主体出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1~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9%;在2020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基础上又进一步减税降费。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截至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广义货币M2余额增长8.5%,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了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但微观经济主体困难仍多,企业成本上升较快。2022年,必须面向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三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方法要综合运用,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四是财政货币政策要落实到基层、就业和企业。要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加大对实体经济减税降费和融资支持力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层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五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风险处置工作,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聚焦激发市场活力动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把宏观经济政策有效传导至微观市场主体,要靠深化改革。2021年以来,改革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步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设立,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扩大,成效不断显现。截至2021年11月23日,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居民增收。与此同时,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企业和市场预期不稳。2022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要靠深化改革。

  一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二是改革政策要不断激活发展动力。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

  三是市场监管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2021年以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科技、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批国家实验室挂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开始实施,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2位,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同时应当看到,科技攻关任重道远,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问题仍然较多。2022年,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一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

  二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三是产业政策要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协同发展。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和研发投入,落实好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研发成果转化。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2021年以来,我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和投资稳定恢复,居民消费稳步升级。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7%,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良好。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应当看到,制约消费和投资的因素较多,国内需求依然不足。2022年,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一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要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巩固和扩大基础性消费、升级类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用好用足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加快5G、千兆宽带、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积极调动社会资本活力,鼓励民间投资稳定发展。

  三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加快推动东北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中部地区发展动能,推动东部地区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稳步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是发展之基。2021年我国物价总体稳定,离不开农业稳定、粮食增产。各地区各部门扛稳压实粮食安全重任,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促进了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夏粮产量2919亿斤,比上年增产62亿斤;早稻产量560亿斤,增产14亿斤;秋粮产量10178亿斤,增产191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建设仍然落后。2022年,必须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乡村发展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积极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二是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强村庄规划实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实施好农村供水保障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三是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落实落地。强化易返贫致贫人口精准监测和及时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消费帮扶长效机制。

  坚持以开放增动力,

  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全球领先,外贸外资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量增质升,外贸结构继续优化。1~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0%,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59%,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48.5%。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质量逐步提升。1~11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5.9%,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7.0%,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9.3%。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1~10月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中欧班列开行12605列,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货运量同比增长33%。2022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要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支持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大中国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扎实做好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实施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实施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做好重大产业外资布局“窗口指导”,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发展。

  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互联互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深化贸易畅通,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巩固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成效,加强中欧班列通道能力、枢纽节点、口岸扩能建设。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成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碳交易市场日趋活跃,污染防治成果不断巩固。1~10月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7%。但也要看到,发展和保护中也出现了缺煤缺电等现象。2022年,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生态环保建设。要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初级产品节约利用和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科学考核,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确保能源供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6%;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2019年同期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2,同比缩小0.05。但民生保障仍存短板弱项,社会事业依然薄弱。2022年,要突出保基本兜底线,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一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是加强居民基本住房保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是推动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

  最后,要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两年我们不仅保持了经济发展全球领先地位,而且保持了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地位。我国疫情感染人数比例和死亡病例数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疫苗接种快速推进。截至12月17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26.6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11.8亿人。但也要看到,变异毒株快速传播,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近期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散发疫情。2022年,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巩固强化外防输入,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健全优化疫情防控体系,加快流调溯源、核酸筛查、隔离管控和重点场所防控,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