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娱乐现象深入思量,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饭圈已经带有排他性、侵略性、强制性、商业掠夺性,甚至有着西方文化的诱惑性。当其无休无止地延伸和渗透的时候,不仅影响青少年文化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也是极具破坏性的。
青少年饭圈亚文化的走偏,危害巨大。事实上,对喜爱的所谓偶像的拥戴形成的所谓的“维护爱豆的粉丝团”,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利益纠缠而排他的“饭圈”,其威胁性、危害性、胁迫性开始呈现出饭圈文化的出格形态。如粉丝簇拥其偶像,凛然地推开正常的人和物“雄赳赳气昂昂”走在大路上自以为威壮;粉丝买票为其偶像送机上机,随后又风一般奔跑退票;粉丝会在其偶像结婚的现场阻塞交通、危害安全,而不管不顾。更严重的危害是,它把更多的青少年捆绑在互联网上,形成相互之间依赖与不由自主的抱团行为,影响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整个饭圈和粉丝文化的趋向使得一些青少年变成被动的、无形中被胁迫的对象,而其却并不自知。
所谓侵略性就是由于粉丝要固守自己团体的地位,贬低他圈,推高爱豆的粉丝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团体添砖加瓦,慢慢形成了无形的“帮派”。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群体,他们抗拒和排斥其他艺人、信息和思想,变得越来越自我和孤僻,更严重的是其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排他性、掠夺性和侵害性的意识和行为。无限忠于饭圈理念,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愈演愈烈的排他性群体,并从线上一直弥漫到线下。
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介入,饭圈已经从自主爱戴群体变成了被动黏合群体,从不由自主卷入商业市场变为“明目张胆”的售卖场域,粉丝为所谓饭圈团聚和所谓偶像的顶流,要无休无止地购买偶像推销的东西,美其名曰维护和占据话题高峰。粉丝为保护自己能够上升或者在此圈中占具地位,而不自觉地消泯个人存在的自主性,疯狂无理由地跟风购买偶像和饭圈推送的商品,以求摆脱“被冷眼”“被迫害”。商业行为已经严重改变了饭圈原本是一种自觉喜爱行为的结果。无论是从偶像为维持自己的团体而采用的各种团队胁迫的方式,还是从粉丝们既不能退出又要维持因为利益投入挂钩而保持的地位来看都是这样。现今,饭圈变成了一个紧密捆绑粉丝的某种“机构性群体”,而这种“机构性群体”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被吸附者,即粉丝;另一种则是盲从的维护者。这无形中会对社会文化和风气形成很大的伤害。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粉丝对偶像的亲昵称呼后面的侵袭性影响。外来文化的侵扰还表现在关于饭圈、爱豆和粉丝的称谓上,比如饭圈的“饭”,是源于英文的fan的音译;而偶像被称为“爱豆”则是英文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这些称呼,循其来源是日韩两国对年轻偶像的称呼,就当下青少年而言,其外来引入的风行已经是习见不察的现实心理趋奉。我们看到,粉丝和饭圈文化现象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干扰了整个社会青少年的文化生态圈,甚至改变了一些人对世界的认知。他们眼中只有“偶像”,为“偶像”心甘情愿,甘心消费,在线上线下消耗浪费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在所不惜。我们不敢想象这种“畸形文化圈”将来作为“机构性群体”,会对现存秩序破坏到什么程度,从爱豆拥戴者的各种出格失态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此仅有担忧,是远远不够的。
当这种饭圈次文化圈形成后,因为情感的依恋与依附,以及商业的参与和无形的胁迫,都会使粉丝排斥饭圈以外的教育而只相信一种所谓的情感牵扯,无视常态社会习俗与行为和淡漠正规的教育,这种危险性已经在弥散。其表现便是,所谓明星的行为举止,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不正常行为的“感召力因素”,影响、取舍着青少年的行为准则。
这种现象背后,是从漠视艺术精神到攀附流量吸引力,追求“畸形文化”的弥漫;是对艺人性质的改变,不仅是对于影视艺术本质的改变,而且也是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改变。所以,对于饭圈乱象的查禁风暴,我们说:终于有了对上述不良现象的管控,终于有了防止饭圈肆无忌惮滋长的机会,终于可以从整体文化层面扭转左右文化潮流的不良风气了。扭转局面才能带来互联网的新变,带来青少年亚文化的新趋向,带来社会文化回归常态的审美追求新态势。(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