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智变”,激活发展新动能
“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作为“中华药都”,中医药产业是亳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亳州市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拓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发展生产,亳州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打造“企业联办服务平台”,搭建“6+X”可配置的系统架构,将开办企业“照、章、银、税、保、金”6个程序整合为1个,实现企业开办6项基本要素事项1个工作日办结。同时,依托数据开放协同,实现申请材料“零填报、零上传”。
金融是中医药企业发展的血脉。
“依托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数据模型,我们创新开发出一批纯信用、无抵押的普惠金融产品,全力支持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药都农商银行董事长许绍普介绍,从2020年初到年尾,药都农商银行共发放“纯信用”贷款514亿多元,贷款不良率仅为0.24%,借助大数据建立风控模型实现贷后自动风险预警,有效防控区域金融风险。
“数字转型是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亳州市永刚饮片长负责人马吕杰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这几年他们也在加大投入打造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化设备提升,进一步提高中药饮品的生产效能和产品品质。
为支持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亳州市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融资申请、仓单传递、银行授信、电子合同签订、还款出货等药企融资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推进银行、仓储、价格指数平台数据互通共享,实现4000种中药材价格实时监控和货物价值科学评估,有效防控中药材企业信贷风险。
协同创新 智慧政务改革持续深化
“数字转型是否成功,群众的满意是最终的评判结果。”亳州市副市长郑超说,以群众的感受确立改革标准,加大创新力度,搭好“一网”、做优“一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从“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到“一键申报、零材料上传”“网办事项秒批秒办”,亳州市聚焦行政服务能力提升,大力推动“智慧”政务建设,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全覆盖、精准化、智慧化服务,政务服务从1.0版本向“一件事套餐化集成式服务”的6.0版本持续迭代创新。
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目录之外无收费,亳州市对行政职权进行颗粒化改造,同时依托“皖事通办”平台提供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电视端、窗口端5种服务渠道,打造多端协同、城乡覆盖、数据汇聚的全渠道服务矩阵。
“一件事”集成服务、证明证照网上秒办服务、7×24小时政务服务、区块链+电子证照……聚焦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数据赋能释放智慧政务创新活力,政府服务效能快速提升。
在今天的亳州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发放、社会保险证明出具等74个事项实现了秒批秒办,节约群众办事成本约29亿元。
通过亳州市电子监察系统,传统的人工监察转变为系统监察、全程监察、事中监察,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网上办事大厅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为民办事的平台、改进作风的载体。
目前,该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最多上一次”占比98.2%,群众满意率99.99%。
受访基层干群反映,智慧政务推动了碎片化服务向一体化服务转变,倒逼职能部门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带来政府执政理念的深度变革。
聚焦基层 城市大脑全面拓展“慧”能力
在亳州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依托遍布全市的上万套物联传感设施、人脸识别系统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整座城市成为一座可以被实时感知、监测、分析的“生命体”。
以“集中建设、授权使用”为原则,亳州市打通部门间数据“孤岛”,加大数据中台建设,对全市城市政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视频类数据进行全量接入和汇聚,形成活跃“脑细胞”,在算力、算法的加持下,赋能智慧城市应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亳州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主任孙朝华说,“城市‘大脑’接入了市政设施、车辆、环保设施、水利设施等城市部件1019658件,实时汇聚物联数据3.33亿条,通过数据融通、大中小屏联动,构建智慧化的城市应急指挥调度体系,让城市更聪明、更安全。”
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末端细胞”。亳州市以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搭建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平台,汇集全市174.9万条房屋信息、670.65万条人口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通过数据协同,社区服务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亳州市薛阁街道马元社区党委书记郭侠说,通过邻长制等基层治理方式的智慧转型,极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
一位从事教育多年的老师说,与家境较好的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心灵往往更脆弱、更敏感,需要细心呵护。
亳州市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对贫困学生群体的精准分析、精准识别、及时救助。贫困生可通过网上“智慧资助”平台自助申请资助,不需写申请、提供贫困证明,系统自动推送受助名单,自动分配资助资金。在对贫困学生实现精准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保护。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近百万名学生。
“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成熟迭代,为智慧城市加持赋能,未来将进一步加快数字转型,构建深度、闭环、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郑超说。(记者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