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非常荣幸向大家汇报交流绍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验与做法。我先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绍兴曾是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大市,加上黄酒、珍珠这两大历史经典产业,构成名副其实的五大支柱产业,2014年占规上工业增长值的比重达到60%。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比较优势的梯度转移、市场竞争的日益充分,以及环保、能源、资源制约,依靠传统产业维持增长的模式,较早地遇到了“天花板”,主要是: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总量连年攀升;企业效益提升乏力,2014-2016年,三大传统产业利润总额仅增长4.7%、2.2%和0.9%。特别是,受传统产业增速逐年下行影响,绍兴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28位,下降至2016年36位。面对严峻挑战,是“另起炉灶”,还是“凤凰涅槃”?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亟需破题的重大任务。
作为“成长中的烦恼”,虽然我们相比其他地方遇到得更早,但我们因之行得更早、决心也更坚决。特别是2017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我们正式开启全市域全领域大整治大提升新篇章。同时,我们积极主动顺应新常态,研究提出三个“两手抓”的思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一手抓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随着城市化推进,实现袍江工业区向现代城市核心区转变的需求日益迫切,我们通过推动该区域印染、化工企业向专业园区搬迁集聚,有效腾出了城市发展空间,实现了传统产业标准提升与产能整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经济发展动能上,一手抓旧动能修复,一手抓新动能壮大,渐进式、可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迭代升级。这一思路就是“两业经”“双城计”。三年多的艰苦实践,“两业经”“双城计”打开了产业转型升级通道,为绍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今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我们已经回升至31位。接下来,重返全国“30强”的目标,十分可期。回顾“两业经”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新方位。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综合考虑现有规模、链群基础、行业地位、未来趋势等因素,把“3+2+4”的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3”,即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重点传统产业,其中纺织产业通过融入科技、文化、创意、时尚等元素,推进中国轻纺城“市场进化”,打造“世界时尚纺织之都”;化工产业通过推进产能集聚化、产业循环化、产品高端化、监管智慧化,打造全球高端染料和绿色化工创制中心。如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通过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网络、一体系”主体架构,集安全、环保、安防、能源管控、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六大系统分析决策功能,实现风险企业全天监控、环保数据实时采集、异味实时评价溯源、危化品车辆的定位监管统筹管理,并成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金属加工产业发展金属新材料、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改性材料等中高端产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金属加工基地。
“2”,即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其中黄酒产业突出守正创新,创新品牌营销、拓展酒庄产业和融合文化旅游,加快建设黄酒小镇,打响“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都”品牌;珍珠产业向珠宝设计、营销、展示方向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珠宝加工和贸易中心,实现由珠向宝的转变。
“4”,即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其中高端装备聚焦应用机器人、智能纺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电子信息聚焦集成电路,致力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我们先后引进豪威科技、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签约落户集成电路相关项目63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入选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现代医药积极发展化学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新材料聚焦金属、化工、生物、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整合提升,探索集群制造新模式。着眼全市域范围,我们打破过去镇域、县域集聚模式,创造性推进企业跨区搬迁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区域先行先试。对柯桥纺织印染和上虞化工两大核心区域,科学划定“环保、安全、产出”准入门槛,制定出台“史上最严”标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传统产业搬迁集聚与“低散乱”出清。目前,我们已完成全市所有336家印染企业、299家化工企业整治提升,印染企业已基本集聚至柯桥蓝印时尚小镇、化工企业也已集聚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真正实现了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一园式”发展和标准化管理。
二是面上总结推广。在试点引路基础上,我们坚持正向引导与反向倒逼,优化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机制,对全市其他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整治。经过3年多的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值、销售、利润等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入选2020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也正在对标争创中。今年,我们还启动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计划,未来5年,要做强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做优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一百家标杆企业、建成一百个重大制造业项目,产业发展路线图更加清晰完善。
三是深化园区改革,做强产业集聚新平台。着眼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我们以获批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省级试点为契机,全域全面、分层分类推进园区改革提升,打出“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四退四进)组合拳,推动各级各类开发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为建设现代化产业平台体系,探索了有效路径。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
乡镇层面,按照“归并管理一批、更名改造一批、撤销退出一批、提升规范一批”的思路,将全市281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4个,构筑以乡镇工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为主体的特色化基础平台,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集聚群落。
县域层面,按照“整合优化、抱团升级、协同发展”的原则,将4个国家级平台和9个省级平台,整合为9个骨干平台,通过集聚资源与提升服务,打造集约式高质量增长极。
市级层面,将原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国家级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镜湖新区这四大片区整合为绍兴滨海新区,并成功列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四新平台。
经过有序整合,全市开发区产业集中度、发展质量和带动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10.5%。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抓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历史经典产业、旅游产业等特色小镇建设,14家省级特色小镇以0.5%的面积,贡献了4%的有效投资、6%的税收,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四是强化精准招商,注入经济增长新动力。着眼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我们按照“建链、强链、补链”思路,全力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以最大力度、最强队伍,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一方面,改革招商引资顶层设计。专门设立市投资促进中心,建立健全招商信息获取、招商对象联络、招商项目洽谈、投资协议签约、落地项目服务等流程和制度,细化明确市、区(市、县)、开发区和相关产业部门、驻外联络处等招商职责,放大招商引资合力。三年多来,累计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71个,其中50亿元以上33个、100亿元以上9个、300亿元以上2个,招商成效特别是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招商成果,超过了历年总和。
另一方面,精准锚定招商引资重点。抢抓新兴产业发展的窗口机遇,聚焦“芯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及时设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基金,撬动更多大项目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的效果。比如,生物医药领域,引进张江生物、歌礼药业、德琪医药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建设了细胞及糖工程生物医药项目群等一批高端项目,高端生物医药入选省第二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虽然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其中数字经济产值增长27.5%、规上生物医药产值增长7.5%。
五是坚持创新赋能,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着眼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我们注重发挥区位、产业、人文、生态等优势,坚定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面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精细推进全域创新,赋能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4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6%,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还涌现出全面创新改革“新昌经验”等全国样板。
一是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省首个高新区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扎实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和镜湖、滨海等科技城建设,谋划成立集成电路、新材料省实验室,做强现代纺织省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共建25家产业研究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推动关键技术攻关。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46%、居全省第1位,涌现工厂化养蚕、温室养殖淡水珍珠、“不上头”黄酒等颠覆性新产品新技术。同时,配套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争取设立高水平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累计认定省级综合体12家、居全省第3位。特别是我们借助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力量,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上云和智能化改造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大力做优人才生态。紧扣人才对平台、服务、政策和环境等需求,制定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9”政策体系,动态完善“科技新政”“人才新政”,连续实施人才招引“春季专列”“秋季专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海智汇”平台,实现人才综合服务“一门办尽一件事”。近年来,累计引进省级以上引才计划入选者400人,青年人才“引才”居全省前3,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是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一窗办、全城办、一证办、移动办”“标准地+承诺制”等系列改革,大力倡导“店小二”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2019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中,绍兴居全国第5位;2020年央视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年度报告》中,绍兴居全国经济活跃城市综合排名第6位。
各位领导,同志们,绍兴传统产业是浙江和全国的一个缩影。三年多来,通过念好“两业经”,我们既跑出了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也走出了迈向先进制造集群的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持之以恒念好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两业经”,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绍兴样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