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些重大战略涉及的区域不同、战略定位不同、工作重心不同,但都贯穿着促进地区发展这个共同的命题,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了新格局、提供了新路径。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十四五”时期,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各地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叠加交汇的历史性机遇,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务实推动三大战略衔接融合、同频共振、集成实施,加快培育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动能,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推动三大国家战略协调衔接,培育壮大区域协调发展新动力。着眼区域发展一盘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梯次联动与协作并进相统一,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协同推动三大战略同筑动力源、共建强引擎,持续增强各类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提升沿江地区高端引领带动能级。坚定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全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转型,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动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与沿海产业战略布局,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二是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系统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交通助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畅通陆海连接江海联运大通道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版图,集聚发展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和新兴海洋经济,打造协同实施三大战略、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战略平台。三是增强有条件地区的振兴发展动能。强化有条件的地区对相关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支撑作用,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开放平台,推动深度融入区域交通网、产业链和创新链,密切与长三角、中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展,不断提升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级,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做强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动力支撑。把城市群都市圈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健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提高城市发展能级,高水平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
推动三大国家战略集成创新,探索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胆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三大战略集成实施中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模式,推动各地区各展所长、高效协同,有力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内外开放发展新路径。牢牢把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三大战略协同实施的战略机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多层次多领域多区域多国别开放合作,构建支撑双循环的现代流通体系、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高效市场体系、核心技术攻关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海外市场开拓体系、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加快畅通省内循环、共建长三角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不断推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互促并进,着力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促、分工协作发展的新路子。二是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三大战略集成实施的战略抓手,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修复治理,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加快土地、水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协同推进产业绿色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与区域发展潜力联动提升,着力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三是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坚持把产业创新作为三大战略高效实施的强劲动力,推动区域间城市间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协同并进,构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共享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创新要素平台均衡布局,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集聚人才、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激发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经济,着力探索加速迈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新路径。
推动三大国家战略融合互动,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加强分类施策、统筹平衡,在三大战略融合互动中共建新机制、共促一体化,完善区域长效发展制度体系,有力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规则制度,加快构建城乡区域统一大市场,完善各类资源要素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机制,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共建一批跨区域交易平台和管理制度,着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根基。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坚持民生共享,加快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一体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统筹层级,促进城乡区域间衔接共享,努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完善区域治理协同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建立产业创新协同联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生态环保联保联治、改革经验协同推广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着力形成区域间合作共赢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