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传承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识变应变求变抓发展

发稿时间:2020-09-22 18:05:10
来源:人民网作者:孙兰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赴湖南考察调研,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并在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认为,永远保持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面对国内外风险与干扰,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破除顽障痼疾,开拓前进的根本保证。当前,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要正确认识把握前进道路上挑战和机遇之间的辩证关系,高瞻远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在化解各种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辩证思维,提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传承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浓浓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为民本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吃水不忘挖井人,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无数先烈开创的千秋伟业不断推向前进。传承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就要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要长期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最根本的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信念不能移。

  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永远保持党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面对国内外风险与干扰,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破除顽障痼疾,开拓前进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靠人民群众的凝心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就稳固的群众基础。

  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在全社会凝聚改革共识,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公平感,把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不竭的创造活力、不断释放全社会的创造能量、确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党的核心工作。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发展

  发展问题是新时代最为核心和需要解答的问题,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未来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广阔、巨大和持久的市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我们应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消费和服务业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保持经济长期向好的良好宏观经济环境。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为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