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内外”兼修 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下保民生

发稿时间:2020-09-03 13:55: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特别国债”“190亿元消费券”“为企业减费1.6万亿元”……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扶企业、促消费、稳就业、保民生。专家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轴,对于稳增长、保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应对疫情:多举措保障居民生活质量

  “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中小微企业和出口企业的正常经营。进而,疫情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直接产生冲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

  为全力应对疫情冲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行动,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保民生,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实行延期还本付息、为企业让利降费;财政部门减免税费、对贷款予以贴息、允许企业缓交或者少交“五险一金”,以及扩大基建投资来对冲疫情影响等。

  “总体来看,对小微企业和居民的救助和支持政策是比较及时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王军说,但这些措施通过产业链一环一环地传递到中小企业和个人手里,链条比较长,对于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居民福祉还显得不够。

  财政发力:保民生、稳消费的政策首选

  为提振消费信心,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消费。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初,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有机构估计,企业联动银行、商家发放消费券有100亿元,目前全国发放消费券总额超过300亿元。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过去5年,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更加倚重消费。

  “但促消费政策不应该是短期的,更不应该是鼓励冲动型消费的,而应该更多通过改善供给质量和水平达到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的目的”,赵萍说。

  “纾困企业和保民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财政手段应当作为保民生、稳消费的政策首选”,王军认为,未来对市场主体的纾困、对民生福利的改善,还是要靠财政发力。

  对于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王军说,希望能用好这笔钱,把其中一部分用在为企业、为低收入群体纾困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一份最新报告建议,要防范疫情导致低收入人群陷入贫困、返还贫困。为了“保家庭”,建议地方乃至中央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坚决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扶持力度。

  “双循环”新格局:稳增长、保民生

  当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疫情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王军说,在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际背景下,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稳增长、保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王军认为,“双循环”首先意味着要立足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收入分配和流通交换中间的桥梁连接机制,把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通过强大生产能力支撑国内巨大市场需求,而且要通过国内巨大市场体量反哺生产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要通过加强流通体系,联通生产端与消费端,促进国内大循环良性运转。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双循环”新格局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轴。为顺利推进这一发展模式转型,除了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外,在分配环节较快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提高国内终端消费能力,将是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支点。

  “这不仅能缓解未来商品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也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让更多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王青说。

  王军建议,从中长期保民生的角度考虑,有必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继续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将之列入“十四五”规划,这是从根本上激活消费、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