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云冈石窟——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发稿时间:2020-06-02 14:21:2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邓田田

  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华各民族共铸的文化丰碑,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它坐落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其开凿史历经70余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云冈石窟的开凿

  大同,古称平城,后因唐代大同军驻扎于此而改名大同,取“天下大同”之意。它曾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长达97年之久。在此期间,北魏完成了对北方山河的统一,进入了“四方无事,国富民康”的繁荣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云冈石窟便是北魏王朝为宣传其佛教文化而营造的宏伟工程。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形象动人,上承秦汉文化之现实主义精华,下开隋唐艺术之浪漫主义先河,是中华石像艺术中的巅峰之作。关于石窟的开凿缘由,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在北魏政权的推动下,自兴安二年起,至正光五年止,云冈石窟修建期跨时70余年。

  云冈石窟,既具有超越实际的想象力,又具有扎根生活的现实性,因此它是浪漫与现实、出世与入世的结合,散发着奇艳瑰丽的艺术光彩。按石窟的形制和艺术风格,可将它分作三期:第一期主要开凿于文成帝时期,第二期开凿于献文帝时期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第三期开凿于迁都之后至孝明帝正光年间。第一、二期石窟为皇室主持开凿,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第三期为当时的一般官僚地主及各民族贵族所营造,展现了更加多样的风格。

  气势宏阔的第一期洞窟

  第一期洞窟,位于云冈石窟群西部,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故此又称“昙曜五窟”。5尊大佛分别象征北魏拓跋氏开国的5位皇帝。主像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容貌上肉髻高耸、方额阔颐、高鼻深目、身形健硕,气质上威武刚毅、气度凌人,与后世佛像的慈眉善目、含蓄谦恭迥然不同。特别是第20窟的露天石像,坐高13.7米,巍峨雄浑,气度庄严,有昂然大丈夫之气。把鲜卑族的坚韧与强劲、豪放与潇洒、明智与宽宏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种英姿勃发、刚强坚毅的气质刻入山岩,出神入化。

  昙曜五窟是北魏石窟艺术中鲜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西域石像艺术东传的典型。这些石像身穿的袈裟,有的质料厚重、纹路凸起,具有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一带)特点;有的轻薄贴体、纹路紧密,又有恒河流域的服装特征。把西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互相融合,并予以发展创造。在造像上,昙曜五窟采用“山前看山”的手法,从主像到前壁距离很短,迫使人必须仰视,给人一种顶天立地、旷世无双的感受。

  华美富丽的第二期洞窟

  第二期洞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东、中部。与昙曜五窟相比,此期无论是形制艺术还是造像题材,都有了较大不同,融合了汉民族文化中繁复细腻、精巧多思的特点,展现出一种富丽雍容、华美复杂的新风格。云冈石窟的本土化和世俗化,即从此期开始。从取材上看,世俗人的形象以供奉者的角色出现,造像的视角渐渐望向人间。从形制上看,此期的石像已少有第一期的那种雄伟巨像,石像面容丰瘦适中、表情温和恬淡。服装由印度式改为中国式,太和十三年前的石像多穿鲜卑族的“夹领小袖”服装,之后则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汉式宽服。

  如果说第一期石窟糅合了奇异瑰丽的异域色彩,那么第二期石窟则表现了更加华丽繁复的中原气质。它吸收了外来艺术中瑰丽的想象元素,又创造出一种繁盛发达的独特美学意境。上着帔帛、下着大裙的服装式样,取材于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衣着,暗示着太和十年“始服衮冕”等一系列改革。大量出现的博山炉、兽面装饰、八棱柱等汉族器物,流露出民族融合的和睦气息,

  清新秀雅的第三期洞窟

  第三期洞窟多为中小型洞窟,以及遍布云冈的小龛,数量众多,开凿于太和十八年以后。这表明,虽然此期北魏已迁都洛阳,大规模皇家工程已经停止,但社会各层出资造像建龛的风气却蔓延开来。此期的石窟形制更加方正整齐,塔洞等均为流行窟式,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此期的石窟少了第一期的恢宏、第二期的华丽,展现出一派清新秀雅的风貌,充分吸收了南朝的美学元素,人称“秀骨清像”。

  此期的石像外貌越来越清秀、纤细,长颈削肩,体态修长。服装上一律着褒衣博带,上穿短衫,帔帛交叉。飞天面容清秀姣好,高髻小袄,长裙曳地,帔带飞扬,舞姿婉丽。人物造型合中适度、秀雅内敛,体现出形象美与线条美的统一,具有宁静、含蓄、简洁的感染力。这种清新秀雅的艺术风格不同于第一期的恢宏壮阔、第二期的华美富丽,而更具有民间化、流行化和生动活泼的特点,绚烂多姿,其人物形象上的审美旨趣为后来的龙门等石窟所吸收和继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统一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文化与艺术、情感与理性,赋予了云冈石窟以鲜活的生命力,各民族的美与智慧熔铸其间,形成了这座历史久远、艺术臻善的丰碑。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