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命而俯正考父

发稿时间:2020-05-21 13:56:4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车凤

  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既是孔姓的先祖也是邹姓的先祖。周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他把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分封在宋国,让他做了宋国的国君。到了微子启的后人宋前愍公时,已是宋的第五任国君。而宋前愍公的长子弗父何(孔子十世祖)主动放弃君位成为“卿”,正考父就是弗父何的曾孙。

  正考父也不姓孔,怎么会是孔子的祖先呢?其实,正考父的儿子叫孔父嘉,亦曾授任宋国大司马,他也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是他的字,嘉是名。从他开始,其后人就开始称为孔氏,世代姓孔了。

  正考父的食邑(封地)为栗,即今河南省夏邑县和虞城、永城县的一部分。1996年春,在永城县古城西三里道口,曾出土一古碑。碑上有竖排阴文曰:“孔子先代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故里。”

  正考父曾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国君治理国家,这个时间段大约是在公元前780年—前730年期间。他积极推动修好睦邻,开发农田,扩充军力,使宋国日益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因其忠君勤政、谦恭仁厚而功勋卓著。

  一口鼎的渊源

  今人对正考父的了解,与他制作的一口鼎关联紧密。那么正考父又为什么要在家庙中制作一个铜鼎呢?这还得从殷商旧俗说起。殷商铜器中,多有铭文,公室成员的重大抉择,大多会通过占卜来确定,而其过程即会刻于铜器或龟甲之上,而后将其供奉于祭坛或祖庙中。宋国受周天子允准,可以将殷商旧俗传承后世,鉴于血统和出身,正考父对殷商旧俗的传承自是理所当然。

  《左传·昭公七年》里记载了《正考父庙鼎铭文》的内容,其中一段是正考父的自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这描绘的是正考父受到宋国国君三次任命时的样子,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整个俯身受命,一次比一次谦卑。正考父说自己平时总是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他。更重要的是,这口鼎铸好之后并非马上被高高供奉起来,而是作为了家里常用的器具,无论是稠粥还是稀粥,都用它来煮,一家人求的就是个温饱糊口。这一段话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正考父对于自己的职位和权力极度谦卑谨慎,二是表明他在生活中不追求山珍海味,物质方面崇尚俭朴,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戒慎恐惧

  《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身为位高权重的宋国贵族,正考父能以一种高度的自律和自觉要求自己,甚至到严苛的程度,恰是因为他深知陷溺物质对人的绑架和对德行的损害。齐家而后治国,宋戴公后期,西周为犬戎所破,周平王东迁洛阳,诸侯纷争骤起,天下兵戈不停,民不聊生。在正考父的辅佐下,宋戴公继位之初即发动四项变革,均为国政和民生所计,深受百姓拥戴。

  学问

  正考父不仅为政优秀,同时也有着很高的学养。《国语·鲁语》记载,他整理了名颂十二篇,集结为《商颂》,载于《诗经》。《商颂》本为商朝人所作,是对商族在宗庙祭祀中的祭辞、音乐、舞蹈等礼仪的记载,作为极其重要的文献在商朝代代相传。周灭商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既夺取了殷人祭祖的宗庙礼器九鼎,又获取了祭祖的乐器和祭典《商颂》。宋国被周封为诸侯后,由宋国续承商人的祖宗祭祀制度,但当时《商颂》已残缺不全,于是正考父便到保存《商颂》的周太师那里考校《商颂》十二篇。

  冥冥中与孔孟之缘

  鲁国的司空孟僖子是孟子的七世祖,他曾经因为出使楚国时不能很好地履行外交官的礼而使自己和鲁国蒙羞,因此下决心要让后人好好学礼。他强调,礼是做人的根本。无礼,无法安身立命。通过正考父鼎的铭文,他判断正考父是一个德行高尚之人,并且坚信其子孙也必定会有才德出众的达人。因此当孟僖子看到其后人孔丘年少而爱好礼,便心生崇敬。鲁昭公二十四年,即便当孟僖子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还不忘叮嘱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去跟孔子学礼,二人果真也都听从了父命,就此展开了孟子与孔子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