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疫后经济增长靠什么?尚鸣:靠内需拉动、城镇化、补短板

发稿时间:2020-04-29 12:57:00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是率先进入疫情的,也是第一个疫情得到控制的。疫情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从2月份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以来,目前大企业中90%以上、中小企业70%甚至80%复工复产,但全球疫情蔓延给我国经济带来第二波冲击。就目前情况看,二季度和三季度各主要经济体出现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出口下降了15%,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下降17%,超过2008年水平,预测二季度出口下降有可能更深。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8.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是改革开放以来降幅最大的。从经济支柱中央企业看,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8%,净利润同比下降58.8%,5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26家企业经营净亏损。

  在一季度这么大的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能不能走出疫情冲击,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我觉得一方面要看政策出台和救助及时不及时,力量是不是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看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的市场化配置改革能否落地见效,将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4月9日,中央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文件,我觉得这个文件非常好,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市场配置资源改革中出台的最有分量的一个文件,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作用。

  尽快走出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增长动力和潜力,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目标,我想主要靠五个方面的支撑。

  一靠进一步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近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叠加疫情冲击,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形势非常严峻。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些救助政策,但力度不够,一些中小微企业活下去仍面临运营资金紧缺、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流通严重受阻,客户和订单严重流失等问题。目前,行政性资源配置对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约束和制约,完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激活土地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将一些闲置的或者效率使用不高的资源盘活,为帮助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局提供了契机。比如,土地是五大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地区,土地是其唯一最方便获得和利用的要素,激活土地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其他要素才愿涌入,科学放松“地根”将对企业产生更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靠内需拉动。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我觉得还是要靠内需拉动,现在尤其欧美国家的疫情发展会到什么程度,将来会不会反复很难说,在外需不确定的状态下,最终托底中国经济还要靠内需。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过去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目前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50%,但离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80%还有很大空间。政府可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保住相关就业和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发放消费券,释放消费增长潜力。其次是加大投资。基建投资作为宏观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抓手,肩负着托底经济的重要使命,过去我们一直讲三架马车,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现在走出疫情冲出,仍离不开投资拉动,目前稳投资持续加码,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齐发力,将对我国经济形成有力支撑。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未来5年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是经济新增长点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领域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比较友好,但近几年美国通过出口限制、出口封锁、实体清单、技术转移清单等手段,制裁我国高科技企业、对产业政策施压,限制科研人才和学术交流,对我们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在科技创新领域,重大挑战就是重大机遇,下一步随着新业态发展,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机会。中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意见,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方面迈出重大改革步伐。通过对科研人员赋权,使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成果分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构建要素的技术交易生态,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引导更多资本进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形成国际技术交易以及更多形式的产业创新合作。

  四靠补齐发展短板。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短板不少,但换个角度看,补足短板就是经济潜力和发展能量。在基础设施短板之外,还要重点补足三个短板。一是地区发展短板。中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依然贫困,即便是今年把剩余的551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那些已脱贫的地区离实现富裕的目标还很远,需要用新标准、新措施推动这些地区的人民走向富裕。二是公共服务短板。这次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存在的很多薄弱环节,我国的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物资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社区医疗、家庭医生等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医疗战略物资的生产、储存、配置也都要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我们必须正视不足,基于高标准统筹谋划,硬件软件一块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三是产业短板。中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存在着一些能力瓶颈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产业门类健全,但高端化明显不足;经济体系完整,但科技含量以及现代要素体现得不够充分。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受益于积极参加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布局,但大部分居于产业链末端,关键零部件、技术仍受制于其他国家,全产业链建设已经刻不容缓。要加快补齐产业短板,特别要围绕建立以新型科技为支撑的新产业和经济体系为核心,使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更广阔、通畅、有活力。

  五靠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以城镇化为主线释放内需潜力,是应对疫情冲击、提振内需的关键一步。一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粗略估算,以城镇化升级为主线,仅旧改、保障性安居工程、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强新基建等领域带来的内需释放,每年即可达到几万亿元的规模,是释放内需的重要抓手。二是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国内相对发达的大都市圈(如珠三角、长三角都市圈)人口密度、人均产出、单位面积产出等指标依然存在显著差距,围绕关乎民生的交通出行、住房、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优化产业与空间布局依然大有可为。三是占比接近20%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下一步城镇化的关键之一。四是中小城镇进一步城镇化、增进与大都市的协调发展空间也很大。

  从这五个方面来看,我觉得中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巨大的空间,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国际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要盯着国际與论跳舞,做无效率的投资,不要干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已地的事,还是要韬光养晦、眼睛向内、有所作为,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发展搞好。

  (作者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尚鸣,本文是在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