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道家文化,要么说老庄,要么说庄老,似乎二者本是一体。实际上,两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简单来说,老子关注天下,庄子关注个人;老子是救世哲学,庄子是心性哲学;老子希望建设文明的社会,庄子希望树立自由的心灵。
老庄之不同,从文本上也能至少发现三处:
首先,拯救社会还是拯救个人?
老子撰写《道德经》着力于拯救社会,认为明白天道的人越多越好。所以,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庄子观点相反。他认为,劳心费力地拯救天下甚至不惜生命,是不划算的。天道的最大价值在于修养个人的心灵,用于拯救邦国是不重要的部分。
其次,约束管理者还是成就个人?
老子对王侯说法,要义是约束他们的欲望,包括享受的欲望和作为的欲望;庄子的关注重点则是成就个人的心灵自由。
老子的十二字箴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是说统治者开创时代,但天下是百姓所有;统治者为天下操劳,但社会成果由百姓享受;统治者在管理层级上高于百姓,但不得插手百姓的作为。
庄子却是这样引用的:“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意思就变成了百姓发挥自己的自由,不要依靠管理者。
可见,老子强调管理者约束自己,庄子侧重讲老百姓发挥自己。
最后,政治哲学还是人生哲学?
揭去庄子的遮蔽和掩盖可以发现,老子几乎纯粹在讲政治哲学,在讲天下治理之道;而庄子主要讲人生哲学,讲个人的心灵自由。这种思想的差异,甚至影响到了《道德经》的文本。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也”,出现两个“王”字。这正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显著体现。但经文至少在唐以后,常被篡改为两个“人”字。这样,政治哲学的特色就涂抹上人生哲学的色彩了。最先作出这一修改的人不一定是庄子,但一定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老庄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主要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及社会地位造成的。老子生在春秋末年,虽然天下已躁动不安、礼崩乐坏,但还没有坏到极点,似乎还能够纠正。加之老子是天子的近臣,负有出谋划策的责任,因此撰写《道德经》,孜孜以求于怎样拯救天下,使天下乱而归治、曲而归正。
庄子身处战国时期,天下已乱到极点、不可收拾。加之庄子不过是一个楚国的没落贵族、边鄙小隶,因此彻底放弃了拯救天下的企图,只求个人的长生与心灵自由。由此,开创了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人生哲学,对接引佛学落地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后世中国人之所以习惯于庄子对老子的诠释,原因是自秦以来中国跌入漫长的集权体制,天下士人再无先秦的自由,因此天然地成为庄子的拥趸。事实上,老子不是“玄而又玄”的老子。其社会理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小国寡民;二是不相往来。即,理想的社会应立足于两点:一个是地方自治,一个是依法交往。
总之,只有把老子从庄子的遮蔽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才能把老子的思想加以落实并造福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