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战争规模空前,部队数量迅速扩大,编制体制调整频繁,我军干部工作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紧紧围绕大规模战争需要,不断完善干部工作政策制度,解决形势迅猛发展对干部的急剧需求,为人民军队快速完成由抗日游击战争到国内大规模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提供坚强保证,确保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与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建立完善党管干部制度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人民军队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抗战时期部队领导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全面恢复了党委制,把党管干部作为人民军队干部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保证了党牢牢地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确保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战方针的贯彻执行,为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委制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各部队普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委员会和支部,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组织系统。但在王明“左”倾错误影响下,从1931年11月后,取消了红军内党的各级委员会,逐渐由党委集体领导变成了政治委员个人领导,党委制由此中断。鉴于这种情况,党的七大决定,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原则,恢复军队中党的各级委员会。1947年7月28日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委员会条例草案(初稿)》指出: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军队之一切领导与团结的核心,是该部队中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同时,草案还明确了党委讨论的问题,涉及军事、政治、干部升迁调动等,并对各级党委在干部管理中的职权作了明确规定。从此,党委管干部作为人民军队干部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被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务实多样的干部补充政策是人民军队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大规模作战需要,人民军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贯彻一面打仗、一面建设和以战养战、以战教战的方针,既保障了作战胜利,又使自己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干部工作紧跟战争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干部补充政策,扩大干部选拔范围,拓宽干部补充渠道,保证了部队大规模作战对干部的紧急需求,为实现人民军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干部选拔补充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在作战中提拔干部。1946年11月23日,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在发给各军区各纵队首长的信中指出:“补充伤亡主要的是在实际斗争中大胆地提拔新干部。”各部队按照这一方针提拔补充干部,迅速补齐缺额。二是动员大批地方干部参军。解放战争开始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指出,为了打胜目前已经全面开始的国民党反动派所发动的长期残酷的内战,必须从地方动员抽调大批干部到部队工作。1946年,仅华中局就安排抽调2000名踏实可靠的党、政、民干部参加部队工作。三是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入伍。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吸收接纳知识青年入伍并择优提拔为干部,指出要注意吸收知识分子、技工、医生、专门人才。1949年2月,为做好南下准备,东北野战军在平津地区就招收了1万名知识青年。四是加速改造和培养使用被俘军官。194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的指示提出:“今后凡在战争中俘获之国民党军队一切官佐均加争取,其愿为我服务者,令其服务。”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再次发出指示,要求各级重视教育俘虏,大胆使用俘虏,并规定了对不同等级的俘虏军官的处理办法。其中,仅华北军区在1948年就通过俘虏补充了3140名干部。
大规模培训干部和各类人才是确保决战决胜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展壮大,相继扩建或组建了炮兵、工兵、通信兵、装甲兵、铁道兵、航空兵等部队,由单一的步兵逐步发展为多军兵种的合成军队。各战略区遵照中央军委指示,采取院校培训、教导队集训等措施,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成千上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和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和野战军不仅建立了军事政治大学、军政干校或随营学校,而且还相继建立了一批军兵种专业技术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级院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遵循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了办好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各战略区首先选调军政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各级院校的领导;选调既有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干部充当教员。除了后方院校以较长时间培训人才外,野战军以下各部队都设置了教导队,短期轮训各级指挥员和政工人员。截止到1949年9月,全军院校达到60余所,共培养军政指挥干部15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10万余名。
锻造培育战斗精神是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大支撑
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人民军队广泛开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三大运动,干部走在前,党员看干部,群众看党员,极大地增强了干部战士的战斗精神,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使得解放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一往无前,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解放了整个中国大陆,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一是开展立功运动,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各部队于1946年下半年相继开展了立功运动,提出了“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一人立功,全家光荣”“为人民立功最光荣”等响亮口号,处处掀起了立功热潮,激发了广大指战员为争取战争胜利而英勇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保证了作战任务的完成。二是开展团结互助运动,发扬阶级友爱精神。1946年12月,在全军推广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班长王克勤创立的“三大互助”带兵方法,在班里成立3个互助小组,在组内开展思想互助、体力互助和技术互助活动,平时互帮互学,战时实行战斗互助,对增强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三是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提高阶级觉悟。从1947年冬至1948春,各部队利用作战间隙开展了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民主整军运动,毛泽东将其概括为“新式整军运动”。干部带头诉苦,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查整,使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以高昂的战斗激情,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不断取得胜利。历史充分证明,战斗精神培育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是强军胜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