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为时代与人民而创作

发稿时间:2020-02-20 15:57:10
来源:《红旗文稿》作者: 徐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是我们党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现实要求的自觉把握。

  优秀作品必定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这一论断准确把握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了文艺在展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文艺要反映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而产生。即使是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所处时代的印记。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状况、学术风气以及社会思潮等,都能给文学以深刻的影响,从而决定着或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变化。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此,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离开实践,文学创作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伟大的作品永远来自现实生活。作家要关注时代、感应时代,要用手中的笔去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要勇于做时代的代言人。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每一个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作家,都要以人类理想生活为目标,要以批判精神、审美立场和人文关怀,观照当下,昭示未来。不仅要直面现实存在的矛盾、冲突,而且要致力于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作家始终与国家、民族和时代休戚与共,努力捕捉社会变迁脉搏、记录时代发展变化、展现国家蓬勃生机、描述生活万千气象,奉献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总前提和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决定》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创作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学创作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不少前辈作家为我们做出了典范。著名作家柳青辞职当农民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为了创作《创业史》,他放弃城里优越的生活,来到贫瘠荒凉的皇甫村安家落户当农民,长达14年,直到生命终点。他与农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把自己全部的稿费都拿出来给农民买稻种,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病重期间,他在谈到创作《创业史》的动力来源时透露,毛主席在接见时鼓励他:“走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化的道路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你一定要为人民写好它。”柳青说:“毛主席的话成为我写好《创业史》的动力。”“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为人民写好书。”新时代的作家要弘扬柳青精神,自觉地做到扎根人民、心系人民,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写好书。

  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对一个作家来说,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从事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文艺工作者提高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应不断增强脚力,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找到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眼力,真切感知丰富生活的细节脉动,细致描摹世间万象的人生百态;不断增强脑力,强化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坚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笔力,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把精品意识落实到文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文学精品还不够多,文学创作中同质化现象、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与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广大作家应发扬创新精神、锻造创新本领、增强创新能力,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应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广大作家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在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理想。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铸造完美的人格。通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应该具备比一般人更清澈深邃的目光,更丰富纯净的心灵,更博雅深厚的修养,更优美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够沉下心来,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才能够写出有境界的、撼人心灵的作品来。

  《决定》强调:“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最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应深化改革,重心向下,延伸工作手臂,服务基层作者,运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