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小说读者阶层的研究,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倾力其间,但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持富商阶层、官吏阶层、知识阶层、下层平民为主体论者,聚讼纷纭。倘若换个角度看问题,则是从不同侧面证明了明清小说读者层面之广。
《水浒传》版本有简本、繁本系统之别。简本文字简陋,文学性远逊繁本,因而一向被认为价值不高,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涂秀虹认为,简本在明代版本众多,书坊显然有利可图才纷纷刻印。也就是说,《水浒传》简本确为当时读者所需。
明代平民的识字率
明代平民阶层是否有足够能力阅读小说?有人从民众识字率的角度提出疑问。涂秀虹说,明代教育的普及使得粗识文墨者较为普遍,应是可信的事实。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诏谕中书省:“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据嘉靖版《建宁府志》记载,当时建宁府学以及下属各县的县学都经重建并扩大规模,普遍设置社学和义学。建宁府的社学有26所,包括建安县3所、瓯宁县7所、浦城县5所、建阳县3所、松溪县4所、崇安县3所、寿宁县1所。
府志还记载了书院20座,如屏山书院,“嘉靖丙申分巡佥事王庭给拨上冲寺废寺田土苗米一百七十石,与屏山子孙刘煊等收租以供岁时家祭之费,及延师以教子孙之秀而贫者”。有些书院成了义学,如考亭书院就曾为义学。此外,不少人家还有家塾,如白鹤山房,大学士杨荣“游郡庠生时率群季读书其中”。建宁府人口不多,嘉靖十一年(1532年),“户一十万九百一十四,口四十一万九十九”,以人均计算,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算是蛮高的。
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更高。崇祯二年(1629年)《闽书·建置志》记载闽中各地的社学设置,当时福州43所、泉州80所、漳州96所。《明史》评价明代教育成效之大,“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据统计,明代全国每一周期培养的初、中级知识分子,包括国子监的学生,将近4.5万人,而到明代末期,全国各地的生员人数达50万人之多。学校教育的普及,必然使社会识字率提高,广大的社会下层中很多人识字。
读“水浒”,玩纸牌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记载:“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如此说来,《水浒传》的读者主体首先不是缙绅文士阶层,而是广泛的“世人”,无疑包括了大批粗识文墨的人群。
另据许自昌《樗斋漫录》记载:“(《水浒传》)其书,上自名士大夫,下至厮养隶卒,通都大郡,穷乡小邑,罔不目览耳听,口诵舌翻,与纸牌同行……”可见当时《水浒传》非常流行,读者地域广泛,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而传播途径在阅读之外,还包括口诵耳听、纸牌游戏等多种方式。
在《水浒传》及其他小说的传播中,建阳书坊起了重要作用。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曰:“六十年前,白下、吴门、虎林三地书未盛行,世所传者,独建阳本耳。”建阳书坊刊刻的小说种类繁多。其中,《水浒传》的刊本以简本种类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
在现存各简本中,建阳余氏双峰堂万历甲午(1594年)刊本《水浒志传评林》是能确定出版时间的最早的一种,且最为完整。杭州容与堂本则是繁本中现存最早的本子。涂秀虹选择两者参照对比,认为评林本从文本形态、版本形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价格定位等方面,较能满足较为广泛的读者群所需。
不逊于今之连环画
评林本的版式是上评中图下文,共1243幅图。每幅图基本都有两边标题,如“史进面退众都头”“史进辞朱武等下山”,这些标题虽然文字粗鄙,但基本上概括了情节的进展,有助于读者把握故事梗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的《水浒传》连环画,一套40本,约3000幅图;2004年出版的儿童彩绘版《水浒全传》,956幅图。与这两套当代的连环画相比,光从绘图数量上来看,评林本也算是规模较大。“1243幅插图和标题连贯而下,在明代也可谓是小说传播之壮举。”涂秀虹认为,对于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阅读者来说,评林本起到了今天连环画的作用。
现存容与堂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者无插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者有插图,且每回配两幅插图。容与堂本的插图精美细致,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评林本自然相形见绌。
“容与堂本的插图,不在于通过200幅图连贯展示小说情节,也无法连贯展示情节。”涂秀虹说,其更重要的不是实用意义,而是美图本身的审美意义、欣赏价值。而评林本的插图是实用性的,注重图文对照,大体依据本页故事插图,直观演示,让读者翻阅插图就能大体把握全书内容。
“简”“繁”的演化
评林本有段朱贵的自我介绍,“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葱”。“旱地葱”令人不解,原来这是“旱地忽律”写错了。大概因为闽地没有鳄鱼,也没听说过“忽律”这种称呼,倒是“葱”很常见,评林本就把“忽律”浓缩为一个“葱”字。
评林本多错别字,多漏字,自然影响了学界对版本的整体评价,认为其文字粗陋,但这恰好为当时识字不多的人们所能接受。
评林本约37万字,容与堂本约79万字,字数相差一半以上。与繁本相比,评林本人物语言都减省了,对话少几个回合,动作描写少一些层次,上下句之间的连贯性有的会差一点,语言中深沉细腻的韵味少了一些,但一般不影响情节的推进和事件原委的说明。因此,读者阅读评林本,能够了解《水浒传》基本的故事和人物。
“评林本比容与堂本少了十六个回目,但基本上不缺相应的故事内容。”涂秀虹说,评林本叙述颇为清晰简洁,叙事的主题也表达了出来,还增补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因而显得内容更为丰富,满足了读者求全的阅读心理,这是吸引读者的有力手段。
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未必有条件读到繁本,也未必会选择繁本的文本。他们追求的是故事性,追求故事的惊奇、曲折和完整,急于了解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这种快速阅读往往无暇顾及语言的趣味、小说艺术的精致结构和深邃内涵。从某个角度说,简本的简单描写恰恰能满足这一层次的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
评林本的刊刻确实粗糙,版框宽度略窄,行距字距较密……对比容与堂本等繁本的版本面貌,就可以知道评林本成本要低得多。因此,建阳刊本远远低于江南本的定价是可能的。
明代《水浒传》的传播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即从宋元以来,水浒故事以说话、说唱、戏曲、纸牌等多种艺术形式喧腾众口,连妇孺也能耳熟能详。所以,“即使《水浒传》简本中一页插图、一条标题、一段文字,接受者都能调动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背景把‘简本’演化成‘繁本’。”涂秀虹认为,这也是《水浒传》简本能被广为接受、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今天的图书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各层次《水浒传》改编本,连环画、儿童注音绘图本、少儿美绘本、青少年版、导读本、评点本……《水浒传》的简编从来就不可能停止,由此也就不能否定明清简本的意义,因为它为适合的一个读者阶层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