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唐太宗时的高级智囊,极善谋划,人品又好,在相位十五年,功绩卓著,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聪颖孝顺 博学多闻
房玄龄(579-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祖父均为官员,父亲房彦谦是著名的学者,在隋朝曾担任过司隶刺史,为官清廉,口碑很好。良好的家风给了房玄龄以深刻的影响。房玄龄自幼聪慧,加上勤奋好学,因而博学多才。他能诗能文,还写得一手好字,草书、隶书都很有名。
隋文帝中期,天下一统,人们都认为隋朝的政权将会久长,而未成年的房玄龄却不这么看。有一次,他私下对父亲说:“当今的皇帝并没有什么功德,只是凭借着后周亲戚的身份夺了权,做了皇帝。如今又滥杀百姓,根本没有为后世子孙作长远的谋划。他的子弟也都争着做不该做的事。现在看着太平无事,我看它的覆亡也会是很快的。”一席话使他的父亲大为吃惊,连忙嘱咐他:“千万不要乱说!”可见房玄龄虽然年龄不大,眼光却很敏锐。
房玄龄很孝顺。继母患病时,他延医诊治,每当医生来家时,他都哭泣着垂手侍立。继母过世后,他伤心到不能进食,以致骨瘦如柴。父亲病重时,久卧病榻,绵延十个多月,房玄龄寝不安席,亲奉汤药,并在膳食上用尽心思。老父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一连五天,水米未进。他的孝行,令周围的人十分感动。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 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从晋阳起兵,他挥师长安,一路征伐,十一月就占领了长安。紧接着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元义宁,并自封为大丞相,进爵为唐王,而把在江都的杨广尊为太上皇。
不久,杨广被部下所杀,于是李渊便于义宁二年(618)五月,废黜杨侑,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唐,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高祖。此时的李渊面临着很多的对手:既有隋末的剩余力量,也有各地的起义军,还有地方的割据势力。这使得他不得不东征西讨,去统一天下。
辅佐秦王 尽心竭力
当李渊起兵反隋之时,房玄龄正担任隋朝的隰城(今山西汾阳)尉,面对当时的局势,房玄龄分析认为各路起义军中,唯有李渊的队伍最得人心,最有希望,于是毅然地放弃隋朝的官职,投奔李唐。当李渊派李世民率兵攻到渭北之时,房玄龄便立即去军营求见。两人一见,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李世民便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这相当于今天的机要秘书。从此,房玄龄就为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常常跟随着秦王出征。
房玄龄很敬重李世民,觉得自己遇到了知己。为报秦王的知遇之恩,他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筹划军政事务。每消灭一方割据势力,平定一个地方,军中的人总是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或值钱的财物,房玄龄却不这样,他总是去寻求杰出的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到秦王的幕府之中,很好地团结他们,共同为秦王效力。
李世民在击败了王世充之后,房玄龄见张亮 “倜傥有智谋”, 就向李世民推荐,任他为秦王府车骑将军。像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人,都是经房玄龄发现并举荐的。这些人得到了重用,后来都位至卿相,很好地发挥了才能。
房玄龄很看重杜如晦,觉得他干事果断坚决。有一次当李世民将幕府中的人员陆续调到外地去任职时,房玄龄就急忙去见李世民,对他说:“王府中的英俊之士被调出了不少,别人我都不觉得可惜。唯独杜如晦不同,您若要经营四方,取得天下,非此人不可。”
这样杜如晦就得到了重用,成为了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杜如晦在判断大事上很有见地,房玄龄和他配合得极为默契,所以有“房谋杜断”的典故,成为官场上一段流传不绝的佳话。
房玄龄不仅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而且还负责管理文牍,许多文件都由他起草。他文思敏捷,文辞优美,史书上说:“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事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草稿。”李渊对他也很赞赏,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了解机宜,足堪重任。每当替我儿(指李世民)陈说事务,很了解他的心理,即使千里之外,就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
重要关头 安定社稷
李渊的几个儿子各有才能,但其中秦王李世民战功最大。其父太原起兵时,他态度最坚决,在以后的征战中,也是他出征最多。他有勇有谋,果敢善战。不仅如此,他还善于网罗人才,手下拥有一批能臣猛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这些人都与他关系密切,忠诚效力。
李建成是嫡长子,因而被封为太子。他多是留守长安,征战很少,他和齐王李元吉虽也有战功,但无论是功劳,还是威信,两人都远不及李世民。看着弟弟李世民实力越来越强,李建成心生妒忌,感到这是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于是就开始提防。他先是招募了两千人组织了自己的卫队,又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双方的矛盾在潜滋暗长,很快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双方都想除掉对方。
面对这紧张形势,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说:“仇恨形成了,想调和已不可能。一旦大祸发生,不但秦王府会不可收拾,就连社稷的存亡都会成为问题。我们不如劝说秦王采取当年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类似的行动,以安定皇室和国家。”长孙无忌很同意房玄龄的看法。
李世民找房玄龄商议如何解决与太子的矛盾时,房玄龄极力劝秦王要先发制人,并推荐杜如晦来协助办理。
太子李建成也深知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很有谋略的人才,于是就向李渊进谗言,说他们留在秦王府中对朝廷不利。唐高祖为此发怒,诏令将房、杜二人逐出秦王府。
没过多久,齐王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就开始迫害李世民。几次出手,险致李世民丧命。在这危急时刻,李世民的心腹都劝他赶快动手,不可犹豫。李世民见大家这样齐心,又如此坚决,便派长孙无忌秘密去找房玄龄等人赶回来商议。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化装成道士进入秦王府。在这重大事变的前夕,房玄龄参与了密谋决策,一场生死大决战即将开始。
决战的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渊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状,李渊决定第二天让三个儿子进宫来听他的质询,以核实情况。而太子与齐王觉得父亲对自己有好感,准备面见父亲,再做解释。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和猛将尉迟敬德等一些勇敢精锐的人埋伏在玄武门内。这玄武门是宫城的北门,是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李建成与李元吉也得经过这里去见父皇。而玄武门本来是由倾向太子的精兵把守的,对李建成来说是安全的,只是没料到玄武门的禁卫总领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
李建成与李元吉不知有伏兵,于是让警卫人员留下后,便一同骑着马进了玄武门,待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有些异样,便掉转马头往回走。就在这时,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出。一看这情形,两人知道中了埋伏。李元吉便急忙向李世民射了三支箭,可是一支也没有射中。李世民也向李建成放出一箭,一箭即中,太子立即毙命。李世民在追赶李元吉的过程中,因坐骑被树绊住,跌下马来。李元吉正要杀死李世民时,尉迟敬德赶到了,用箭射死了李元吉。
太子的属下得知消息,急忙赶来救援,双方在玄武门外展开激战。正在双方鏖战之时,尉迟敬德双手提着太子和齐王的头颅来示众。太子的属下一看大势已去,只好怏怏散去。
李世民射杀兄和弟以后,立即派尉迟敬德去向高祖李渊报告,并参与高祖的警卫工作。接着李世民去见父亲,陈述事情的经过。高祖李渊已无可奈何。三天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过了不到两个月,在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为帝,这就是唐太宗。唐高宗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兢兢业业 勤于政事
李世民即位以后,召集文武百官,论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五人获一等功,房玄龄排在首位。面对这么隆重的封赏,房玄龄极为不安。他一再表明自己的贡献不多,不能排在第一,可是唐太宗并不应允。他称赞房玄龄,说他无论决策能力、行政能力,还是自身的品德,都符合第一的条件,并任命他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房玄龄又被进封为尚书省左仆射,行宰相之职,加封为魏国公。尽管此时房玄龄位高权重,但他丝毫没有懈怠,依然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一天,唐太宗与大臣讨论高级官员世袭的问题,打算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这宋州剌史并非实职,只是一种可以世袭的爵位,这是皇帝对老臣的特别赏赐,为的是让高官的子弟能世袭官爵。房玄龄更加不安,他上奏道:“臣已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子弟过早就享有爵位,臣以为不妥,请允许我请辞。”
唐太宗接受了房玄龄的意见,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的做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大臣们纷纷仿效,辞去世袭的爵位。看到这情形,唐太宗赞叹说:“大臣们能这样做,都是房玄龄的功劳啊!”
贞观十三年,房玄龄又被封为太子少师,给未来的皇帝当老师,地位是很高的。当他第一次去见太子,皇太子要向他下拜时,房玄龄慌忙地躲到一边。他这种谦虚谨慎的作风,令唐太宗非常满意。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房玄龄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出了整顿吏治的问题。他努力贯彻唐太宗“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主张,这不仅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房玄龄还很重视典制律令。唐朝天下初定,法律制度很不完备。他就秉持宽厚平和的风格,简化律令,除去隋朝的苛法酷刑,反响也很好。
贞观十六年,房玄龄觉得自己已经当了十五年的宰相,儿子娶了公主,女儿成了王妃,自己权位太重,显贵太过,便多次要辞掉相位,然而唐太宗不允许。没过多久,又进封房玄龄为司空,仍总揽朝政。房玄龄又坚决请辞。唐太宗便派人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您身体并未衰老,就不要再推让了。”话说到这种地步,房玄龄也就只好作罢。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诏令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把房玄龄比作汉初时的萧何。房玄龄也不负众望,凡粮草军械、军队的调遣都安排妥当,并多次上书提醒唐太宗不要轻敌。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在病榻之上,他对儿子们说:“如今天下太平,只是陛下东征高丽不停,这是我担忧的。皇上态度坚决,群臣莫敢犯颜。我要是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于是他抱病写上奏章,请唐太宗以天下百姓为重,停止东征高丽。唐太宗读罢奏章,非常感动。他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这人生命垂危,还在忧虑国事,真是太难得了!”
在房玄龄病危之时,唐太宗不仅派皇太子去慰问,还亲自探视,与房玄龄握手诀别,君臣两人悲痛不已。
七月廿四日,房玄龄病逝,享年七十岁。唐太宗悲痛异常,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在昭陵。
房玄龄的一生,可以说遇到了明主,得到了唐太宗的充分信任;而他自己会识人,又能团结人,身处显位,却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新唐书》中有一段对他的评价,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玄龄执掌国政的时候,早起晚睡,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没有嫉妒人之心,闻人有善,如己有之。他还熟悉吏治,而以文雅加以修饰,审议法令规定,总是以宽平为原则。他从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用人不求全责备,即使地位低下的,也都能让人尽其所能。有时候因事受责,就一定叩头谢罪,他谨慎畏惧得就像无地自容一样。”这评价非常中肯,也把房玄龄的优点全都概括了。■